人民网
人民网>>知识产权>>首页滚动

知识产权让马庄村有了张新名片

2018年03月26日08:02 |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小字号
原标题:小小香包创奇迹,马庄村有了一张“真棒”的新名片!

编者按:在知识产权的支撑和保护下,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走出了致富的新路子,有了香包“真棒”这张新的文化名片。半年前,马庄村已就“马庄香包”提交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如今,马庄村还在积极筹划围绕香包中的中药成分和香包的形状图案等提交发明专利申请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为香包产业布局一张严密的知识产权立体“保护网”。

  情真意切绣不尽,一针一线总关情

在苏北平原的潘安湖畔,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如同一颗镶嵌在湿地芦苇荡中的璀璨的文明之珠。80多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州香包的代表性传承人王秀英老人,就坐在位于马庄村村委会办公楼二层的香包工作室中,和十余名女工一起构思画图、剪裁小样、挑选布料、配制中药、穿针引线……

今天,老人要缝制的是一款名为“真棒”的香包产品。老人说,这款产品名字的来历,是以前自己做针线活的时候,为了方便放置针,就用布条捆扎起来一个“针棒”挂在脖子上。后来,老人经过创意和改进,把放针的“针棒”做成了挂在脖子上当项链的香包“真棒”。当然,最让老人激动不已的是,3个月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庄村调研时看到老人缝制的“真棒”香包,当场表示“我买一个,捧捧场”。自此,香包“真棒”成为了马庄村民乃至整个贾汪区的一张文化名片。

然而鲜有人知,曾几何时,作为徐州煤炭工业的发源地,仅贾汪一个区就有煤矿250余座,累计出产优质原煤3.6亿吨。彼时,年仅十余岁的王秀英家中,就已先后有两代人在马庄村的小煤窑上做工。但几十年的粗放型发展后,煤炭带来的光荣与梦想,几乎被与其等量的污染与破坏所摧毁,转型迫在眉睫。

“矿井被关了,咱就换个活法。”王秀英告诉记者,早些年,她跟着自己的姥姥和妈妈学做针线活,绣花、制作布鞋、缝制荷包等都是手到擒来的活计。煤矿资源枯竭后,在贾汪区的政策引导下,马庄村开始探索走文化立村、旅游惠民的转型之路。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王秀英过去只为了补贴家用的香包制作手艺,悄然变成了村民们的致富手段。

马庄村出产的特色中药香包,造型美观、做工精细、功能保健,王秀英和村里一众乡亲,带着几十年的感情一针一线手工缝制,很快就打开了市场销路,带动了全村200余人就业,从业者人均年收入超过了3万元,王秀英自己也成为非遗技艺传承人。“香包从‘副业’变成了‘主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仿制等一系列问题。”马庄村党委书记孟国栋说,“过去,像王秀英老人这样的民间手工艺人,他们对知识产权的概念可能只停留在有所认识的初级阶段,如今在村集体的带领下,大家开始深耕香包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2012年时,马庄村在超过40余个类别中提交了“马庄”商标的注册申请;作为非遗传承人,王秀英的工作室培养着下一代的传承人。而对于马庄村而言,好消息还不止于此。去年,贾汪区迎来了江苏省第十批科技镇长团带来的政策支持和人才帮扶。半年前,在区、街道两级部门的引导下,马庄村已就“马庄香包”提交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如今,孟国栋还在积极筹划围绕香包中的中药成分和香包的形状图案等提交发明专利申请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为香包产业布局一张严密的知识产权立体“保护网”。

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作为亲历贾汪转型、亲率马庄发展的见证人和实践者,孟国栋对此颇有感触:“马庄村的变迁可以说是整个贾汪区转型发展的缩影。”在知识产权的支撑和保护下,马庄村走出了致富的新路子,整个贾汪区也实现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成功转型,书写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篇章。

“香包‘真棒’,贾汪‘真旺’。”王秀英老人朴实的话语中,透露着对未来更美好的期盼。(崔静思)

(责编:王小艳、王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