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转化少 高精尖技术“解”不了企业的“渴”
这是一个来自科技日报的两会小调查:“说说你知道的双创政策?”
代表委员的回答大多是:“政策很多很好,但具体有点想不起来……”
这几年,很多科技政策频频出台,“双创”无疑是被关注的热词。从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都有不少利好政策出台。
“国家、地方都有很多好政策,给创业者带来很多便利。”全国政协委员、中关村智造大街总经理程静说。但是,双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有一些关键环节待突破;部分政策待落实、待改进的问题也切实存在。
出产品难、融资难,市场道路多坎坷
“很快我们会有一个新的抗癌药上市了。”全国人大代表、海归创业者的代表人物之一、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说。而上一次他宣布新药上市已是7年以前。
“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过程艰难”不仅是新药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所有创业团队的苦恼。程静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创业团队研发期一般都没问题,但是新兴产品要真正走向市场很难。“市场门槛、安全认证、审批等都不容易完成,如此一来,就输了时间。”她说。
与产品上市难同时存在的是融资难的问题。2017年新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广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第一条便是科技金融创新的3项举措,却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以双创企业为代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先天存在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固定资产比例低等缺陷,融资难仍是普遍面临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副市长陈群说。
成果转化少,高精尖技术“解”不了企业的“渴”
“强化创新的源头供给,提高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科技含量,促进重大项目向社会开放,带动产业发展、社会应用和创新创业。”在10日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强调。
早在几年前,科技部就呼吁,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科技型创新创业,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重点,扩大“双创”的源头供给,使科技人员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
但是,直到今天,身在双创“最前沿”的创业者们仍然对科研院所的“高精尖技术”处于“望梅不止渴”的阶段。程静认为,释放高校和科研机构沉淀的大量科技资源还只是第一步。她说,成果进企业离市场化还有不小的鸿沟,要从鸿沟上紧贴产业转化过程中的痛点,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绿世界控股集团董事长宋青也表示,希望越来越多的成果甚至是科研人员可以进入创新创业的洪流中。
时代变化快,政策需要更精准、更多样
以程静这些年在双创圈的经历来看,“当下亟待加强的是政策的精准性和多样性”。随着科技发展、时代变迁,新型产品、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每个行业面临的情况都不尽相同,过去那种一个政策打天下,一揽子工程“全搞定”的情况已经改变。
程静提出,未来的政策应更精准地针对某一个产业或某一个环节。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应该因项目、平台而制定一些精准、多样的服务支持政策,满足当下不同形式的创业公司和平台的需求。
程静介绍,部分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最近她的公司和相关主管部门正联手做一个关于“双创”精准服务的课题。(李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