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巢引凤 科技人才激发“铜都”新活力
“以铜为名,因铜而兴”,有着3500年炼铜史的铜陵如今已无矿可挖。
2009年,铜陵被国务院列入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
“转型”,没有了铜,铜陵人没有坐以待毙。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铜陵人就曾疾呼:“醒来,铜陵。”改革的观念深入骨髓。
“铜陵的铜矿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不转型,就没有出路,而转型的关键在于人才。”铜陵市委书记李猛说,通过技术创新、人才集聚,加快产业升级,推动铜产业向精深加工延伸,是这座资源枯竭型城市向绿色工业型城市转型探索的必由之路。
“筑巢引凤”,明确了目标,铜陵人说干就干。
引资不如引智 推动铜产业走向高精尖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在很多使用进口材料的高端电子产品,很快就会用上我们生产的铜板带材。”铜陵高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维林说,“USB端口、手机插口、车用电池端子、半导体引线框架……跟电打交道的机器里都要用到铜。”
然而,长期以来,高质量铜板材加工依然是我国铜加工产业的“短板”。“引资不如引智。”李猛说。高维林,世界铜合金研发领域顶尖人才,彼时已在日本工作20年,开发出多种新合金,拥有几十项专利,正是在与铜陵的接触中,让他悄悄萌生了回国创业的念头。
“回国创业地和创业形式有很多种选择,从尽快实现产业化角度讲,铜陵在铜产业环境上,是最适合发展的。”高维林说,“当时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杨军董事长也激励我,说不要做得太小,要创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2015年,铜陵有色与高维林科技团队合资成立铜陵高铜科技有限公司,旨在提升现有产品品质,向国际尖端的铜合金材料发起攻关,以改变替代高端用铜的进口。
巴掌大小,厚度仅为0.3毫米的C1940合金,是目前下一代手机中板初步拟定采用的主要材料,一般加工费6000元/吨左右;使用新技术使之适用于半蚀刻和蚀刻用途,加工费可增2—3倍。再就是C7025,该材料广泛用于电子及汽车连接器领域,目前高铜已做到业界最薄的0.07毫米,是下一代电脑中央处理器(CPU)基座的主要使用规格。
“我们的目标就是研发一代、量产一代、储备一代,不能光靠国家扶持,潜心研发的同时要创造经济效益,自己养活自己。”高维林说,做铜合金加工是一个很“烧钱”的产业,一条完备的板带生产线没有十几亿元是上不了的,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创业无从谈起。
高维林很务实。“我不说我研发出了什么,只说卖出了什么,明年你再来,我就拿订单给你看。”
“高维林团队的引进推动了铜陵市铜板带产品向高、精、尖、专发展,带动铜加工技术水平提升,促进整个铜产业转型升级。”铜陵市委副书记单向前说。截至2016年,铜陵市铜基新材料产业产值规模达700亿元,实现税收15亿元。
但求所用 产学研合作下“借”字功
“铜陵没有工科院校,人才短缺可谓发展中的先天不足。”采访中,这是科技日报记者听得最多的一句话。
“江浙沪和安徽省内合肥、芜湖等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加上自身教育资源和高端平台的缺乏,造成人才稀缺的局面。”铜陵市市委常委、副市长罗云峰不避讳铜陵的人才短板。如何做,这就需要在“借”字上下功夫,罗云峰说。
三佳山田科技有限公司车间,一排排的芯片整齐排列,机械手把它们送入自动分选机,芯片被分选到不同位置。这道工序中的分选机以前都需要进口,如今,已经完全实现了国产化,而且一台售价仅为150万元左右,比进口产品价格至少低30%。
“三佳长于机械制造,中科院的优势是机电控制,算是强强联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博士、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主任助理戴庞达说,该产品已经在上海光博会展出。
在皖江中心,这个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省科技厅和铜陵市政府共建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上,这样的实例很多。安徽蓝盾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普通的中小型军品公司,通过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文清团队合作,研发出尖端的PM2.5检测仪器,让蓝盾成为国内最大的PM2.5检测仪供货商。
“铜陵体量小、资源禀赋低,我们必须在深化产学研合作上下‘借’字功,在人才引进上,我们‘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罗云峰说。
引进来 更要留得住
吸引大学生来铜就业、柔性人才补贴、人才关爱激励……铜陵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清单。
这些政策,铜陵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吴义飞了然于胸。以企业为例,近三年来,铜化集团先后引进本科以上毕业生145人。为加快人才成长,集团根据专业特点设计培养方案,从车间一线做起,压担子、给岗位、优待遇,并给予住房、安家照顾,旨在拴心留才。
2010年入职的北大毕业生胡珂,从一名车间普通员工做起,现已成长为集团公司上市企业六国化工副总经理、铜陵国星化工公司总经理,并吸纳成为铜陵市第八届政协委员、共青团铜陵市委常委。高海,清华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毕业,2010年到铜陵有色,从一名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做起,现任安徽铜冠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人才引进方面,政府要起到黏合剂的作用,通过搭建平台、营造环境,让科研院所与企业实现利益结合、优势互补,实现引资引技引智一体化,营造一个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的人才成长环境,为铜陵的转型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铜陵市委副书记、市长倪玉平说。(本报记者 付丽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