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知识产权>>科技创新

高校“双一流”建设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访谈

同济大学校长陈杰:搭建学科交叉平台培养人才 赋能产业变革

2020年06月22日14:39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6月22日电 (记者林露)“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无疑是人才,而一流学科建设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之一。”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陈杰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

立足智能技术 推进基础研究和学科交叉整合

同济大学的学科建设坚持面向世界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为此,学校把握现代科学发展趋势,着眼国家发展战略方向,注重基础研究和学科间的交叉整合,培养出一批批能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陈杰介绍说,作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实践者之一,同济大学立足智能技术,通过同济大学电子信息、物理、数学、土木、城规、测绘、交通、汽车、机械、材料、医学等多学科交叉优势,在智能感知、智能计算、分布式控制、自主决策、智能农业、智能制造等领域或方向开展研究,特别是近期在城市智能化建设与管理、智能医疗等方向取得了突破,并形成了相应的示范效应。

在城市智能化建设与管理方面,协同城规、土木、交通、环境、测绘、电信等多学科团队,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并成功实现产业应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包括:依托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了国内首个3000个城市联网大数据平台;将智能模型CIM平台和人工智能规划方法应用于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等国家重大工程;完成全国60%的地铁线路运行智能规划;提出了面向未来的具有颠覆意义的大运量城市骨干交通系统解决方案,被大规模采用。

在智能医疗方面,交叉融合生命科学、医学、信息学等相关学科,创建了CarePre疾病风险评估预测系统,揭示了大规模电子病历数据中的潜在模式;建立上海移动-同济大学医学院超声医学研究所5G联合实验室,标志着上海医疗正式进入5G时代。在疫情期间,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学科优势,综合运用智能感知、信息挖掘、数据学习等技术,组建Tongji NCP-GIS科研团队自主研发“智能返校系统”,实现健康信息实时采集、返校方案科学研判、行程轨迹动态追踪、疫情防控日常管理的“全链条”监测管理,为学生返校复学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保驾护航。

同济大学校长陈杰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记者高媛 摄)

服务经济建设 构建有利于原始创新的学科环境和生态

“高等教育事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因此,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此,同济大学一直致力于构建有利于原始创新,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学科环境和生态。”陈杰介绍说,近年来,随着信息学科的快速发展,学校主动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对原有传统学科进行赋能,提升传统学科内涵。

2017年,国家把人工智能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瞄准人工智能未来对其他技术和产业的赋能作用。2018年12月,依托同济大学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在张江人工智能岛诞生。陈杰向记者介绍说,自主智能无人系统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架起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重要桥梁,也是人工智能研究的重要抓手之一。

“科学中心的研究,既要前瞻性解决人工智能的本源性问题,又要接地气解决现实生活、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这两者得紧密结合起来。”陈杰说,该中心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针对人工智能的基础性问题进行研究,力争突破和解决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目前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从而带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产业变革,推动经济更高质量的发展。”

陈杰认为,在未来的科技发展中,更多的原创性突破将是不同学科交叉融合产生的结果,而非单一学科就能实现。为此,学校正在探索在该中心搭建学科交叉培养平台,吸引各国优秀学者来到这里,带领学校十多个不同学科的几百位博士生进行学术研究。“在承担国家人工智能及相关学科科研任务的同时,我们有志于打造这样一个平台,催生一批人工智能以及相关领域的原创性成果,力争在某些领域起到国际引领作用。”

(责编:林露、李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