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科技創新

高校“雙一流”建設與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系列訪談

錢旭紅院士: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開展全鏈條自主創新

2020年10月15日14:29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10月15日電 (記者林露)“大學應成為創新人才的培養基地、科技創新的發源地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師范大學校長錢旭紅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表示。

經濟高質量發展最大的“卡脖子”問題在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新中國成立后組建的第一所社會主義師范大學,“育人”成為了華東師大最主要的特色和最大的優勢。在傳統高等教育人才支撐的基礎上,華東師大正在對基礎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

3年前,華東師大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教育學、生態學和統計學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錢旭紅告訴記者,華東師大在“雙一流”建設中,強調“通過學術卓越追求育人卓越”,即把一流學科建設成果與人才培養結合起來,在實現學校一流學術的同時實現一流的育人。學校正在著力打造華東師大的育人特色,旨在跨越學科專業課程界限,實現超越知識點的傳授。“具體來說就是思維導向的通識教育、前沿導向的專業教育、研究導向的教師教育、英才導向的智能教育。在此基礎上,通過教育部中學校長培訓中心、學校培養基礎教育一線教師以及學校基礎教育集團成員校,輻射影響我國基礎教育。”

在教育學一流學科建設過程中,不少學科建設成果已經較好地應用在人才培養之中,比如說葉瀾、李政濤團隊“生命·實踐”教育學學派推動基礎教育創新發展﹔季瀏團隊創立的“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在全國廣泛推廣﹔范良火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一課一練》輸入歐洲、美洲、大洋洲的多個國家,成為上海基礎教育輻射世界的新品牌。

華東師大一直密切關注著國家經濟領域的現實問題,在統計、信息、軟件、生態等領域都有著較強的研究實力。學校自主研發的分布式數據庫系統,打破了數據庫系統被國外公司的壟斷,廣泛應用於金融、電信、互聯網等行業,促進金融領域自主可控技術發展﹔學校工控安全軟件首創了並發程序的統一模型框架,攻克了軟件安全可信保障技術三大難題,成果應用於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國家重大工程﹔學校承擔擁有中國首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上海洋山深水港自動化碼頭操作系統關鍵核心模塊開發,服務全球規模最大、最先進全自動化碼頭建設﹔學校領銜全球海洋微塑料研究等。

精准對接國家戰略 打造新產業形態

“高校在學科建設中要精准對接國家戰略,通過多方合作開展多學科聯合的具有前瞻性、創新性的研究。”錢旭紅介紹說,學校依托自身學科優勢,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實施幸福之花“5+”行動計劃,即“教育+”“生態+”“健康+”“智能+”“國際+”。通過幸福之花,將學校的優勢學科交叉聚焦於五大領域,精准對接國家戰略:為社會提供幸福的解決方案。通過交叉聚焦,學校立足國際學術前沿,開展多方合作,推進了一批具有開創性、引領性的項目。目前,學校正在開展“超限制造”上海市級重大科技專項,這是基於飛秒激光的未來制造技術,旨在建立新的產業形態。這個項目多學科交叉聯合,在政府支持下與其他高校、企業共同開展研究。它有可能突破現有的產業形態,有效推動上海的產業創新發展和升級。

與企業不同,高校在服務國家戰略,助力產業創新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更關注人的發展,即為國家戰略和產業創新發展培養優秀的人才。在這方面,華東師大充分發揮自身教育優勢,通過國際合作,探索創立CTO(首席技術官)培養教育模式和路徑,從而解決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最后一公裡”難題,切實助力我國產業創新發展。

錢旭紅認為,大學應成為創新人才的培養基地、科技創新的發源地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作為科技部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華東師大培養了一批具有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創新品質的“雛鷹和雄鷹”﹔作為一所基礎研究實力較強、多學科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學校著力加強基礎研究的頂層規劃和系統部署,提升原始創新能力,促使新知識、新原理、新方法不斷產生﹔作為一所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大學,學校堅持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開展全鏈條自主創新,促進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產業化的對接融通,推動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源源不斷地產生,助力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及時轉化科研成果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獲得成效的關鍵。近年來,華東師大的科技成果轉化在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經濟“含金量”方面進行了哪些重要探索?錢旭紅告訴記者,在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的創新優化方面,學校以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機制創新為切入點,兼顧兩個“並重” ,即鼓勵科技人員成果轉化積極性和提升科技人員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並重,已有科技成果的轉化價值挖掘與未來科技成果的轉化價值培育並重。為了實現科技成果轉化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同頻共振,學校以制度為保障,採取科技成果無償許可形式支持本校學生創新創業。近3年,學校已無償許可28項科技成果用於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相關學生多次獲得“創青春”、“互聯網+”等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最高榮譽。

在搭建系列科技成果轉化平台方面,學校對標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建設方法,加強與以色列海法大學的合作,建立華東師范大學海法大學轉化科學與聯合研究院。著眼於以“人才的轉化”帶動“科技成果的轉化”,成立了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首席技術官學院﹔成立了華東師范大學重慶研究院,使其成為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直接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和地方經濟發展。

錢旭紅介紹說,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和平台的保障下,學校系列“卡脖子”關鍵技術研發成果得到及時轉化,較好地服務於國家和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學校在中科院院士何積豐教授與長江學者、國家杰青周傲英教授的帶領下,圍繞軟件“自主可控、安全可信”國家戰略,以重點行業國家重大需求為牽引,聚焦關鍵共性技術開展創新研究,打破行業國際壟斷,填補多項關鍵技術空白,助力相關行業轉型升級,為產業發展提供共性技術和系統方案,在航空航天、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普惠金融等領域產生直接經濟效益超10億元﹔自主研發彈性可擴展數據庫系統,助力重點行業互聯網化轉型,研究成果在互聯網支付、電信運營、物流服務、在線廣告等領域得到成功應用,助力金融、電信、物流、營銷等行業互聯網化轉型升級。

作為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發展的源頭,大學應該發揮怎樣的重要作用?“我想用華東師大承擔的育人、文明和發展三大使命進行概括。”錢旭紅說,“育人”使命,要通過教育模式的深刻轉型,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文明”使命,要參與建立走向世界的中國知識體系,為中華文明的復興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發展”使命,要能提供改變世界的新力量源泉和新工具,推動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生態、社會等多重意義上的永續發展。

(責編:林露、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