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脫貧致富葉”助力農民增收 校企聯動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
人民網北京9月10日電 (記者林露)近日,記者跟隨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 競爭未來”主題採訪團走進湖南張家界、長沙,了解在這片土地上地理標志如何助力當地農戶靠“脫貧致富葉”增收,以及省內高校、企業如何通過政府架設的“橋梁”——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和知識產權運營服務中心實現高效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走上產業化發展道路,助力湖南省經濟高質量發展。
地理標志助力精准扶貧 “脫貧致富葉”讓農民增收
近年來,地理標志在促進張家界特色經濟發展,助力精准扶貧,幫助農民增收方面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湖南省正在積極推進地理標志助推精准脫貧、服務鄉村振興工作。張家界市知識產權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全省共有地理標志產品80件,地理標志商標162件,入選“中歐地理標志互認互保100+100”中方建議名單地標產品1件。數據顯示,全省1200余家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企業,帶動了上下游企業5000余家,年總產值近1500億元。其中,46個地理標志分布在50個貧困縣,年產值近700億元,解決了貧困地區22萬人就業。“十三五”期間,139萬人實現脫貧。
康華公司員工正在按粽葉寬度為粽葉分類。(記者林露 攝)
從長在武陵山片區的野生粽葉,到造福6萬山區農民的“脫貧致富葉”,位於張家界桑植縣的康華實業有限公司23年間由一家手工作坊發展成為一家集粽葉開發、收購、加工、銷售、出口、種苗繁育於一體的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995年至今,國家知識產權局定點扶貧桑植縣,而成立於1997年的康華公司正是國知局幫扶的重點企業。董事長彭澧康向人民網記者介紹說,目前,公司已在湘鄂兩省建立四家分公司,18個收購點,與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輻射帶動了湘鄂西2.3萬戶6萬農民參與粽葉採摘。該公司每年安排7000萬收購資金,人均增收1萬多元,農民累計增收4億多元。好消息不斷傳來,今年8月5日,“康華”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合作伙伴聽說我們有了馳名商標,主動要加大投資力度。”彭澧康激動地說。
採茶工正在莓茶茶園採摘茶葉。(記者林露 攝)
在張家界永定區,張家界莓茶正在被作為“一縣一特”主導特色產業和助力全區精准扶貧產業之一重點培育、重點打造。按照“政府主導、農戶主體、市場運作、企業帶動”的工作思路,全區莓茶產業進入了發展“快車道”。永定區委書記祝雲武介紹說,全區莓茶種植面積已達8.1萬多畝(其中野生面積2萬畝),專門從事莓茶種植的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生產經營主體已達83家,建成了兩個張家界莓茶特色產業省級示范園。張家界茅岩莓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新秋告訴記者,公司先后在永定區羅塔坪、橋頭等鄉鎮貧困村建立10000畝以上的原料種植基地,採用“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市場”模式經營,茶農種植土地每畝可增收5000元至10000元,直接帶動了450戶山區貧困農戶脫貧致富。
目前,永定區正在致力於打造“張家界莓茶”區域公共品牌,提高張家界莓茶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祝雲武說,“我們計劃到2022年新發展莓茶種植基地10萬畝,帶動10萬人脫貧致富奔小康,實現綜合產值100億元,將張家界莓茶打造成強區產業、富民產業、世界名茶。”
校企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為了提高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水平,湖南省正在推進省知識產權交易中心、高校知識產權中心等重點平台的建設步伐。湖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成員、知識產權局局長段志雄告訴人民網記者,為發揮高校知識產權主戰場的作用,湖南省從2018年開展高校知識產權中心建設,通過政府引導加學校市場化運作的方式,整合高校、中介、金融、政府、企業各方資源,引導高校培育高價值專利組合,探索更加科學的利益分配機制,促進高校科技成果和知識產權轉化運用。
“知識產權交易轉化旨在推動高校、科研院所知識產權成果落地產業化。”據湖南省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總經理吳勤介紹,該中心目前正在與湖南大學、中南大學等院校聯合共建高校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形成高校知識產權聯合運營模式。2020年上半年,該中心與長沙理工大學共同承擔的《工業大數據安全防護技術專利分析研究》項目,入選了2020年度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專項研究項目立項名單。中心還積極促成長沙理工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與長攬電工共同開展高價值專利組合培育,並成功將長沙理工計算機通信學院“一種應用模板匹配方法的弱監督單個動作定位方法”專利技術在望城經開區一家企業落地轉化。
寧鄉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工作人員在介紹校企合作進展與成果。(記者林露 攝)
湖南大學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知識產權中心)主任李飛龍告訴向記者介紹了校企合作的最新進展。2020年6月,湖南大學譚蔚泓院士團隊“基於核酸適體的無創產前診斷”相關專利申請權與技術秘密作價13809.69萬元,與投資方聯合成立合資公司,並已於6月27日與寧鄉高新區進行了項目落地簽約。2020年7月,湖南大學崔向陽教授團隊“高效非結構自主CAE軟件核心算法、GPU並行計算及優化設計平台”項目相關專利作價人民幣2800萬元,與投資方聯合成立合資公司,已落戶岳麓山大科城后湖園區。
寧鄉市委常委、寧鄉高新區黨工委書記鄭旗介紹說,自2015年湖南省高等院校知識產權運營服務中心落戶園區以來,園區以知識產權大數據分析能力建設為核心,在校企合作與對接、成果轉化與交易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在2019年園區創新發展績效評價中,該園區位列全省省級高新區第一名。鄭旗表示,下一步,該園區將依托“湖南省大學科技產業園和湖南省高等院校知識產權運營服務中心”,對接國內知名高校,全力加強校企合作,助力企業創新,推動區域產業高質量發展。
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為中小微企業解燃眉之急
目前,湖南省有數萬家擁有專利的企業,中小企業佔比超過六成,其中大多數是輕資產科技型企業。“受限於銀行傳統信貸要求,這些輕資產企業陷入了‘融資難、融資貴’的困境。同時,知識產權‘評估難、處置難’等情況使金融機構在發放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貸款時相當審慎,絕大部分貸款均面向大規模企業,中小企業很少受惠。”湖南省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總經理吳勤坦言。
“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制約以創新為特點的中小型科技企業持續發展的“瓶頸”。為此,2018年,湖南省成立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資金,由省、市兩級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資金組成。
在今年疫情期間,針對防疫抗疫企業激增的融資需求和復工復產期間中小企業急需的融資需求,交易中心第一時間走訪企業、調研需求,2-3月累計走訪企業13家,專注於環保工程設計的湖南智水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這次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貸款的發放來得正是時候,化解了企業復工復產的燃眉之急。”該企業負責人廖總說,今年年初,該企業瀏陽的生產基地正式投入使用,但疫情的影響使企業新生產線的啟動資金遲遲不能到位。在深入了解企業難題后,交易中心提出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解決方案,並安排合作銀行與企業融資對接,最終將“輥輪式壓濾機”等5項專利和13項實用新型申請質押,在短短一個月內幫助企業獲得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貸款400萬元。今年3月,智水環境新生產線迅速投入使用,截至5月底,累計產值已達4000萬元。
面對疫情為企業復工復產帶來的巨大困難,2020年上半年,湖南省共為13家“抗疫”企業辦理知識產權質押手續,融資4.7億元。對156家企業2019年度專利權質押融資評估費補貼479萬元,其中19家藥品、醫療器械、消毒產品等疫情防護產品生產企業獲得補貼78.3萬元。
據吳勤介紹,目前湖南省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資金整體規模已達到4300萬(其中省級1300萬、市級3000萬),並共同委托湖南省知識產權交易中心負責具體運營,用於補償銀行向中小型科技企業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貸款服務中產生的部分風險損失。2020年1月至7月,全省辦理專利權質押登記125筆,融資金額18.27億元,同比增長了52.4%和72.3%。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