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四號”成功發射 “北航五號”方案正在論証中
人民網北京6月18日電(記者林露)近日,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牽頭開展的學生大型綜合項目——“北航四號”臨近空間火箭動力飛行器在我國西北某地一飛沖天,首飛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北航四號”總體技術指導老師袁軍婭告訴人民網記者,繼“北航四號”成功發射之后,“北航五號”正在方案論証之中,學校將繼續踐行教學和科研相結合,進一步深化和加強以綜合項目為載體的人才培養模式。
伴隨著助推器固體火箭發動機的轟鳴聲,5月27日上午11時01分,身高8.7米、體重約1300公斤、一身橘紅色涂裝的“北航四號”離弦而出,直入雲層,400秒后,順利到達預定位置。飛行數據顯示,火箭助推點火正常、出架正常、分離正常、主級高空點火正常,按照預定彈道完成了飛行,這標志著北航以綜合項目為載體的航天人才培養體系再結碩果。此次飛行主要完成有動力臨近空間飛行的演示驗証。可應用於臨近空間大氣參數測量、對地觀測和空中數據快速傳輸,未來可發展成為低成本/快速響應小型運載火箭等新型火箭動力飛行器。
“北航四號”從提出設想到成功飛行,先后有博士生21人、碩士生49人、優秀本科生16人參與設計、研制和飛行試驗。“作為總體技術指導老師,我的主要任務就是指導學生利用學過的空氣動力學、傳熱學、火箭發動機等相關理論知識,進行‘北航四號'飛行器總體氣動外形設計和氣動力熱特性的仿真計算。”袁軍婭說。
談及在指導中面臨的主要困難,袁軍婭說,困難在於讓學生們在實踐中理解理論和實際之間的差別。有時候理論計算得到的方案是非常理想的,經過實際的加工、裝配后,與實際的飛行性能會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在設計時就需要學生們保留一定設計余量,確保飛行器達到設想目標。同時,學生們還需要時刻保持科學嚴謹和一絲不苟的態度,不能有“差不多”的思想。有時候,計算得到的幾種方案差不多,可以選這個也可以選那個,這時候更需要他們做出精細分析,從而給出一個確定結論。
“在研制和試驗過程中,我作為一名普通的研究生,有幸加入這個優秀的科研平台,完整經歷了火箭飛行器的設計研制流程,並在工程實踐中更深刻的體會和理解到課堂中學習到的理論知識,使學習研究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都得到了快速成長。同時,在與團隊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奮斗的過程中,我更深刻體會到了大型工程項目中需要的嚴謹和一絲不苟的態度,體會到了被難題困擾時的愈挫愈勇和攻關完成時的如釋重負,更體會到了能夠成為一名中國航天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段與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奮斗和戰斗的日子裡有淚有笑,似苦實甜,是我會永遠珍藏並為之自豪的一段美好回憶。”參與該項目的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李承恩表示。
回憶起“北航四號”起飛后的情形,李承恩話語中透著緊張的情緒。“起飛后,‘北航四號'很快鑽入雲層,因此主級發動機燃燒留下的尾跡並不明顯。我一直努力在雲層中尋找主級的飛行軌跡,但是始終沒有找到,心裡越來越緊張,很擔心發動機的點火出現問題。就在這時候,我身邊的張源俊老師激動地跟我連續講了三遍:“點著了,點著了,我看到白煙了,在那堆雲中間,很細,但是真的有”。經過與周圍好幾位同學反復確認后,我們才最終確定發動機的高空點火是真的成功了。”
繼“北航四號”成功發射之后,“北航五號”正在方案論証之中。“我還會繼續擔任總體技術指導老師。一方面,我曾經在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工作過9年,希望能將這些年的積累和感受傳授給未來的航天人﹔另一方面,北航學生們的聰明才智、學習熱情,以及朝氣蓬勃的干勁也經常會感染到我,讓我能夠學習和進步,我很願意和他們在一起。”袁軍婭表示。
早在1958年,北航師生就成功研制並發射了“北京二號”探空火箭,開創了以綜合項目為載體的人才培養模式。近年來,北航學生校園裡做“總師”,先后把北航一號、二號、三號火箭送上藍天。2005年11月,北航啟動了“北航一號”學生探空火箭項目,14名優秀本科生投身其中。一年后,“北航一號”探空火箭三箭連發,均告成功,這是繼“北京二號”探空火箭以來,中國首枚主要由大學本科學生設計並成功發射的探空火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