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机打印出的人像
“机器只有这么小啊?”
“你看那只鞋底做得还挺真的!”
“里面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
在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的一个房间外,围着十几位顾客,大家透过锁着的玻璃门好奇地看着,有人着急发问,也有人用不确定的口吻尝试回答。下午两点,房间的“主人”准时把门打开,大家鱼贯而入,迫不及待走近展柜“探秘”。
这是发生在中国首家3D打印体验馆的一幕。房间里的灯罩、鞋、玩具、人像等人们所能看到的一切摆件,都非工业流水线或手工制作而成,而全部出自一部机器——3D打印机。
或许这个奇怪的机器你见所未见,也从未了解过3D打印技术的概念,但你可能会记得一些电影中的场景:
在《星际迷航》中,主人公对一台机器发出“水”的口令,一杯水就出现了;《云图》中,丰富的食物被机器“打印”出来;《第五元素》中,由一台机器“打印”出女主角的骨骼、肌肉、皮肤。
这,就是3D打印。
3D打印是上世纪的技术
在3D打印体验馆的展柜中,摆着大小不一的人像,发丝清晰可辨、肤色有明暗差别、衣服颇有质感,这可不是哪个手艺精湛的师傅捏出的泥人儿,而是3D打印机“造出”的。
3D打印体验馆的负责人邵漠宇介绍说,用3D打印机打印人像先得拍照,顾客要站在白色布景前,摄影师通过三维扫描仪将真人进行360度扫描,得到全身数据后建立3D打印文件,打印机将按照数据,分毫不差地将人像“还原”。由于耗时长、材料贵,因此,3D打印人像价格不菲。尽管如此,每个月仍有三四十位顾客来体验这种新的打印技术。
前来寻找商机的孟德超听完邵漠宇的讲解后,笑说:“要是早有这技术,也不用受拍结婚照的罪了,直接把我们夫妻俩打印出来,岂不更好?”
其实3D打印技术并非新兴产物,它被称为“上上个世纪的思想,上个世纪的技术,这个世纪的市场”。早在1986年,美国科学家胡尔就发明出世界上第一台3D打印机。
3D打印技术源自100多年前美国研究的照相雕塑和地貌成型技术,上世纪80年代已有雏形,其学名为“快速成型”。而作为实现这一技术的载体,3D打印机的原理其实很简单。打印机内装有液体或粉末等“打印材料”,只要输入数据,它就能把“打印材料”一层层叠加起来,打印出的产品可以即时使用。最初,它被广泛应用在工业设计领域。
邵漠宇说:“尽管3D打印技术早已产生,但在国内认知度的提升却是近一年的事。”如今,每周三成了他为顾客讲解的固定日子,总有大批顾客提前预约探访。
3D打印技术在全球的推广正以惊人速度在增长。在《环球科学》杂志2013年一月刊中评选出2012年最值得铭记、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最为深远的十大新闻,“3D打印”位列第九,理由是“3D打印将在制造业和科研领域引发一场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