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知识产权>>专题策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共享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共享经济缘何抡起专利大棒

2018年11月29日15:25 | 来源:法制网
小字号
原标题:不拼补贴拼专利 共享经济缘何抡起专利大棒

资料来源:法制日报《法治周末》  发稿时间:2017-08-03

共享经济领域的专利纠纷层出不穷,其根本原因在于,新兴行业中企业间开展竞争的手段也越来越朝着精细化、技术化的方向发展,通过法律保护的手段来实现竞争优势,以至于最终实现对行业的控制力,是最有效的手段

法治周末记者 李含

在资本市场和营销市场上刺刀见红的共享充电宝企业,如今也成为法庭上对簿公堂的常客。

“专利战”,恐怕是近一年与共享充电宝关联度最高的词语:前段时间在全国发起多桩专利侵权诉讼的来电科技,刚刚拿到与云充吧专利侵权案二审胜诉结果,又将面对与行业另一大竞争对手——街电科技的多起专利侵权纠纷。

专利战频发,这样的现象,似乎成为共享经济的新特点——在共享单车领域,企业之间对专利争夺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共享充电宝行业,一场专利纠纷甚至让原本毫无悬念的“共享单车第一股”,花落谁家仍未可知。

在专家看来,专利保护已经成为新兴共享经济企业开展竞争的新手段;与以往单纯依靠商业模式、营销方式为手段的竞争方式不同,用专利做武器不仅更加精细化、技术化,也更容易得到法律保护;而企业提前做好专利布局,不仅为未来发展扫清了障碍,在保护自身权利的同时打压竞争对手,当专利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行业标准的制定、全产业链的控制,也就唾手可得。

共享充电宝行业掀起专利战

被誉为“共享充电第一案”的来电科技诉云充吧专利侵权案,近日迎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的终审判决:广东高院维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结果,来电科技胜诉,云充吧须停止专利侵权行为,并对来电科技进行赔偿。

该案胜诉后,来电科技CEO袁炳松在朋友圈表示:“来电科技终审胜诉云充吧!过去,中国制造,专利意识薄弱,抄袭模仿泛滥,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丛生,打击了大家的创新积极性,因为创新是需要成本的!现在,国家鼓励双创,支持创新型企业,重视专利,来电生的逢时。”

然而,这起审结的案件,只是来电科技在全国范围内发起多轮专利侵权诉讼的冰山一角。相比于其与业内另一主要竞争对手——街电科技之间因专利侵权而掀起的血雨腥风,这只能算一盘“开胃菜”。

2014年8月6日成立的来电科技,是最早进入共享充电宝领域的企业之一。而2015年11月24日成立的街电科技,虽然晚入局,却因2017年5月聚美优品CEO陈欧花费3亿元投资入股,赚足了眼球。

今年3月30日,来电科技在深圳起诉街电科技专利侵权,拉开了彼此间专利战的帷幕;而在此之后,来电科技又分别于5月17日、6月6日、6月27日、7月12日向深圳、北京两地法院起诉街电科技,立案总计达24件,索赔金额共计6600万元。

而当惯了原告的来电科技,在7月也成为了被告:7月14日,聚美优品旗下公司天津西瑞尔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向北京市知识产权法院提起了针对来电科技的专利侵权诉讼,索赔300万元。

“科技企业之间的专利之诉,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科技不断发展,产品迭代速度很快,但新科技一般都是在原科技基础上发展而来,必然存在原产品的一些特征与功能。同类企业之间的产品本来也近似,差异性不大,稍有不慎,可能就落入他人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北京大悦律师事务所梁宏刚律师表示,“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行内抄袭成风。创业公司急于快速发展,抢占市场,甚至故意侵权者也有之,以获得短期的销售获利。因此,诉讼既是维权,也是商战。”

专利布局结果能影响行业话语权

来电科技与街电科技专利侵权纠纷的背后,二者在共享充电宝领域的专利布局,成为比案件本身更引发关注的焦点。

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7月19日,来电科技在国内的发明公布数是7件,发明授权数是4件,实用新型数是12件,外观设计数是11件,而街电科技在国内的发明公布数是15件,实用新型数是3件,外观设计数是4件。

“手里积累了一定数量专利的来电科技,一方面,正在通过专利诉讼遏制共享充电宝领域的低级模仿,另一方面,通过发起专利诉讼,来电科技也有机会检验自身专利质量并向市场索要技术研发回报。”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表示。

李俊慧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来电科技在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起诉街电公司专利侵权案中,总计涉及6件专利,包括“一种移动电源的租借方法、系统及租借终端”和“吸纳式充电装置”等,这些专利涉及到共享充电宝服务中系统、柜机结构等,如果来电科技能赢得此番诉讼,不仅将奠定其在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地位,也将促使共享充电宝相关厂商加速洗牌和技术创新。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丛立先也表示,企业通过对产品的相关技术申请专利进行布局、占有技术先机,既有利于自身维权和防御诉讼,又能遏制竞争对手,而当专利储备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在类似共享充电宝这样的新兴领域,很容易掌握行业话语权,乃至形成行业标准、实现对全产业链的控制。

不过,在专利数量上处于劣势的街电科技,并未放弃追赶。在拿到陈欧3亿元投资后,街电科技斥资1亿元,购买了同行的3项共享充电宝专利。据业界人士透露,这3项专利基本包含了目前机柜式共享充电宝的核心技术。

“由于技术研发的周期问题,购买成熟专利比自行研发周期要短,很多公司都是购买专利与自主研发相配合的专利布局策略。”李俊慧说。

丛立先指出,企业巨资购买专利的行为,主要看相关专利技术的评估价值,如果所购买的专利能够解决一家企业的发展瓶颈问题,能够抢占行业技术前沿,这份投入终将获得回报。

“现在不少投资人在考察企业是否值得投资时,除了对商业模式的评估之外,企业专利储备情况、拥有核心专利的数量,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丛立先说。

专利战是打压对手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事实上,共享充电宝领域的专利战争,反映的是整个共享经济领域专利争夺愈发激烈的现状。

共享充电宝行业当下所经历的这一切,在共享单车行业也曾上演,摩拜曾因智能锁专利纠纷而陷入诉讼;今年4月获证监会审核通过、准备上市拿下“共享单车第一股”头衔的永安行,因专利诉讼问题而被迫暂缓IPO。

面对以上种种情况的出现,有人甚至调侃道,与此前网约车等共享经济模式不同,当前的共享经济不再是拼补贴,而是拼专利。

对此,北京大学法学院访问教授、美国著名知识产权法专家孙远钊指出,在市场经济下,竞争者试图以专利侵权诉讼做为竞争的手段原本就是天经地义,本不为奇;尤其在新兴的产品或服务领域,各个角色参与者为了竞逐对于市场的占有与份额,更是会卯足全力,使用各种能够使用的手段来排挤对手。

而丛立先则认为,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这些领域专利诉讼多发,一方面与这些行业更加注重实体设备的运营模式有关:“网约车是通过大众工具来实现共享经济,企业自身只涉及软件的研发;而在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是将经由专门设计、生产的产品投放到市场中,出现了共享经济工具专业化的现象,因而涉及到的专利技术也更多。”

不过,在丛立先看来,共享经济领域的专利纠纷层出不穷,其根本原因在于:新兴行业中企业间的技术竞争更加激烈,其开展竞争的手段也越来越朝着精细化、技术化的方向发展,通过法律保护的手段来实现竞争优势,以至于最终实现对行业的控制力,是最有效的手段。

“以往的企业竞争,主要依靠商业模式、营销方式为手段,除非涉及到不正当竞争问题,法律一般不会介入。但以专利做武器的企业竞争,一开始就披上了法律的外衣,形成技术壁垒后以专利为手段打压竞争对手是受到法律承认和保护的。”丛立先说,“共享经济发展到新阶段,很多技术领域有待探索,如果企业能够通过专利技术抢占行业先机,后入局者的产品一旦落入相关技术领域,要么选择付费获得授权、进行合作,要么只能规避相关技术、甚至退出市场竞争。”

“凡是被看好应有巨大潜质的产品或服务的背后,几乎都蕴含巨大的风险。这就意味着,任何想要进入到相关产品或技术领域的厂家、企业,都必须未雨绸缪,把与专利乃至其他相关的知识产权与不正当竞争争议、诉讼等,从一开始就纳入到其整体的运营筹划之中,编列预算。这才是硬碰硬的竞技,往往就决定了一个企业在市场里的生死存亡。”孙远钊说。

(责编:龚霏菲、王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