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知识产权>>首页滚动

伴随改革共成长 甘当事业铺路石

——访专利法起草小组成员、专利复审委员会原副主任赵元果

2018年11月14日13:29 |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小字号
原标题:伴随改革共成长 甘当事业铺路石

2018年,赵元果86岁。

此时,距离他加入专利法起草小组、投身知识产权事业已经过去了近40年的时间。中国的知识产权事业因改革开放而生,伴改革开放而兴,而在这近40年的历史进程中,无论如何都绕不开一段早期知识产权创业者们奋斗、迷茫、坚守和收获的往事。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实践者,无论是参与起草专利法,还是主持建设原中国专利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抑或“退而不休”躬耕于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第一线,赵元果的名字始终和中国的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牢牢地绑在一起。

先遣队:天降大任 迎难而上

1979年,赵元果47岁。

这个东北汉子正面临着一次人生的重要抉择。年初,作为国家科委计量科学研究院放射性室党支部书记,领导原先考虑让他南下杭州创办中国计量学院。可是,就在考虑期间,当年3月19日下午,赵元果和同属国家科委系统的宋永林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的郭寿康、北京大学的段瑞林、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的夏淑华、中国贸促会的胡明正4位法律专家,被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武衡召集到办公室。

“召集大家的目的,就是组建专利法起草小组,限时两个月拿出初稿。”赵元果回忆,法律从业者深知,用两个月的时间来起草一部法律,这是何其紧张的一项重任,若能按此进度成功,在中外法律史上都可谓是一个奇迹。6名与会者,再加上后调入的西北政法学院的汤宗舜、中国科技情报所专利馆的朱晋卿,8名专利法起草人的“极限挑战”就此开启。

然而,专利法起草工作的难,不止于时间的紧迫和经验的缺失,更有因时代局限而带来的激烈争论。据赵元果回忆,我国在筹建专利制度过程中比较大的曲折共有3次:1980年下半年,原某部门负责人就我国建立专利制度问题向国务院领导致信,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我国没有必要建立专利制度,引起轩然大波;1981年下半年,国务院相关部门对专利法草案征求意见,又有多个综合性经济部门和机械制造部门提出不同意见;1983年7月至9月,机械工业部(原一机部)再次对我国建立专利制度提出不同意见,为此机械工业部和专利局的同志多次专门开会讨论……

“我国长期没有建立专利制度,人们对专利制度很不了解,因此对它需要有一个认识过程。这就决定了我国建立专利制度不可能一帆风顺。”赵元果说,虽然事业发展曲折,但专利法起草小组却没有丝毫的畏难情绪:夏天的北京酷暑难当,没有空调、没有风扇,大家挥汗加班奋斗,有时候已经过了吃饭时间,赵元果仍然打着赤膊,埋头在钢板上刻蜡纸……

历经五载波折,增删二十四回,终于,1984年3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专利法,赵元果清楚地记得,通过的时间是当天15时04分。自此,我国建立专利制度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正式诞生。专利法起草小组以出色的成绩,推动了邓小平同志“专利法以早通过为好”重要指示的落实。回忆起当年的点点滴滴,赵元果仍激动不已。

开拓者:广揽人才 学以致用

1984年,赵元果52岁。

作为专利法起草小组成员的他,此前在中国专利局内先后担任法律部负责人和法律政策处处长。在专利法表决通过后,专利局党组决定成立专利复审委员会:时任中国专利局局长黄坤益兼任委主任,专利局党组成员廖德荣兼任委副主任,赵元果受命担任委专职副主任、主持工作。

“最开始的时候,包括我在内,专利复审委员会的专职人员只有两个人,办公室就在玉渊潭公社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屋子,那时候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发掘和搜索人才。”赵元果回忆说。清华大学的优秀教师邓亚琥、中国科学院502所的卫星天线设计者张景成、化工研究院的孙振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张遵逵……在赵元果的积极招募下,从1984年底到1985年,陆续有20多人调入专利复审委员会,基本都是有经验的技术专家。

人员虽然陆续到位了,可是真正想要建立起完善的复审无效工作体系,对于当时的专利复审委员会第一代工作人员来说,还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工程。赵元果在专利法起草小组工作期间,已经调研过一些国家的专利复审无效工作情况,在此基础上,赵元果又带领大家从国外“取经”。从1984年9月起,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和欧美地区的专家频繁往来,通过不断的“派出去、请进来”,赵元果带领专利复审委员会逐渐制定和确立了各种规章规程。到1985年7月,无效审查规程和复审审查规程经专利局审批通过,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工作有序地开展了起来。

到1990年时,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复审请求案件年受理量和无效宣告请求案件年受理量分别首次突破100件。对比如今每年4000余件的受理量,迈过100件这道坎仿佛显得微不足道,但亲历者皆知,在一无经验、二缺人才的当时,专利复审委员会的这些工作是赵元果等老一辈复审人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工作业绩,值得如今所有知识产权工作者铭记、敬仰和继承。在主持专利复审委员会工作8年多时间后,1993年1月18日,赵元果退休。

活字典:抢救历史 传承精神

2003年,赵元果71岁。

这一年,赵元果编著的《中国专利法的孕育与诞生》出版,20多万字的字里行间都凝结着他的心血与汗水。虽然出版过程几经周折,但赵元果坚信:“这本书是为了给中国专利法的诞生留个纪念,也是送给刚刚接触专利工作的年轻人的一份礼物。”实际上,中国建立专利制度的时间节点、历史事件、文献资料等,只要问赵元果,他总是能脱口而出,而且准确无误。

谈起自己的心愿,赵元果说,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尽所能把中国建立专利制度的史料多搜集一些。的确,从专利法起草小组成立、接触专利工作开始,赵元果就默默地整理并珍藏相关史料,他是历史的参与者,同时也是记录者。参加工作的多年间,赵元果甘当中国专利史料的保管员,每次办公室搬家,赵元果都必须像宝贝一样地带上他那几箱子资料,爱护那些资料甚至胜过爱惜自己的身体。曾经,专利法起草小组成员、精通外语的朱晋卿被誉为 “外国专利制度的活字典”,而赵元果在朱晋卿之后,也被很多业内同行赞为“中国专利制度的活字典”。

“历史上每一项事业的蓬勃发展都离不开起源、发展、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进步这些要素。”赵元果说,专利事业也是如此,不只是“专利法”,从“专利审查”到“专利复审”乃至“专利文献”“专利代理人”等都有着自己的历史传承和发展,应有的回望是一次真诚的学习,回顾过去也是精神的净化和洗礼。

伴随改革共成长,甘当事业铺路石。对赵元果而言,历经岁月变迁,不变的是对工作和事业的挚爱,这是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张海志 崔静思)

(责编:王小艳、王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