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知识产权>>首页滚动

我们需要世界级成果 更期待创新“活水”

2018年08月30日08:51 | 来源:科技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我们需要世界级成果 更期待创新“活水”

教育时评

又是一年开学季。与毕业时送别赠言不同,如何度过大学生活、提升学习能力是开学演讲的主要内容。“希望每一位同学的博士论文,都是世界级成果”,这是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对120名博士新生的寄语。

顶级科研团队、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科研体制、高起点小而精的顶尖研究机构,人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未来会有无数世界级科研成果从西湖大学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像这样的机构,多多益善。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景。人们对创新型科研机构如此地期待——我们不仅仅需要科研成果,更需要给科研人员提供科研沃土,让他们源源不断地产出科研成果。

保障科研人员衣食住行,仅仅是为其“减负”的第一步。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就强调了要克服唯论文、唯职称等倾向,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施一公的寄语中并未提到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确实,做出世界级成果就足够了,实在不必拘泥于论文发在哪。过去评价体系中,太过重视论文影响因子、期刊级别。许多科研工作者,精力与手脚就被束缚在论文、专著的数量中。

事实上,很多世界级的科研成果,都未必符合这些条件。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日本人田中耕一,就是一家企业普普通通的员工,他的成果也只亮相在一次会议上而已。不少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几乎很少发表论文,成就却依然举世瞩目。

论文发得多与少,都不是衡量科学家工作价值的标准。科学研究的动力,是在科学家们丰厚知识底蕴的推动下,保持对世界万事万物的兴趣与探索未知的冲动。这种兴趣,才是让科学研究结出硕果的根源,才能够激发科研创新的内生动力。古人说,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坚持探索并非易事。譬如考核的短期性与基础科学研究需要持久投入相矛盾,两者如何调和、科研体制如何创新,都是像西湖大学这样的新型科研机构需要给出的答案。

踏踏实实做科研,这几个字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上加难。如今,已经有了一批科研机构开拓在前,希望能为后来人拓出一条新路,掘出一股永不干涸的创新“活水”。(杨 仑)

(责编:龚霏菲、王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