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灾后重建:知识产权见证奇迹--知识产权--人民网
人民网>>知识产权

四川灾后重建:知识产权见证奇迹

2013年05月17日10:06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手机看新闻

2008年5月12日,一场旷世灾难让世人记住了四川汶川;5年后的今天,在这片曾经山河破碎的土地上处处显示出生机蓬勃的景象,向人们彰显出积极向上的力量。

 回首5年的灾后恢复重建,在令人震撼的奇迹背后,知识产权闪烁着耀眼的光芒。5年来,地震灾区的专利、商标、地理标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知识产权工作均取得进展。统计显示,2008年,四川省共提交专利申请2.4335万件,获权专利1.3369万件;2012年,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6.6312万件和4.2220万件。此外,全省的商标、著作权、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其他知识产权领域,也有不俗表现。

 专利推动自主创新踏上新征程

 企业是专利工作的主体。在灾后重建中,四川省知识产权系统深入企业,积极推动专利工作的开展。同时,四川省受灾地区相关知识产权局围绕产业、园区的专利工作积极开展试点示范,使当地的知识产权能力进一步提升。

 成都、德阳、绵阳等地是四川经济发达、知识产权基础较好的城市,在5·12汶川大地震中,这些城市受到重创。在灾后重建中,成都、德阳、绵阳高度重视知识产权,通过采取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园区建设,深化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工作,使灾区的恢复重建进入快车道。

 德阳市的绵竹、什邡等地在地震中遭受了灭顶之灾,中国二重、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东方电机等一批骨干企业受到重创。依托灾后重建,这些企业依靠优势技术实力和知识产权工作能力,通过扎实推进知识产权工作,增强了企业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为企业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成都高新区2007年启动试点示范园区创建工作以来,大力推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各项工作,涌现出“地奥心血康胶囊”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品,新兴产业专利集群知识产权水平进一步提升。今年,成都高新区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成为西部首个获此殊荣的园区。

 绵阳是国务院批准建设的科技城,在灾后重建中,绵阳市知识产权局出台了系列政策,吸引了一批知名企业落户绵阳,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商标富农工程助推灾后重建

 四川是个农业大省。地震中,汶川、北川、绵竹、什邡、青川等10个县(市)受灾极为严重,被列为极重灾区;此外,四川的理县、江油等29个县(市、区)被列为较重灾区。为帮助受灾农村恢复生产,在灾后重建中,各地工商局通过实施“商标富农”等工程,带动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充分发挥品牌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职能,成都市组建“品牌服务专家团”,帮助企业解决品牌培育、运用、拓展和保护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品牌服务专家团”的做法,只是各地工商部门在灾后重建中推进商标战略的一个缩影。5年来,灾区的工商机关通过开展“一村一品、一品一标”等活动,在“挖掘潜力找增量,指导帮扶优存量,打假维权保质量”上下功夫,进一步推进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商标品牌建设。

 在加强品牌服务的同时,灾区各级工商部门还通过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强化了品牌保护,形成了打击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

 地标、非遗打造富民强省桥梁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工作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这是四川省质监局局长刘云夏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在灾后重建中,四川省质监局把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作为服务“三农”和富民强省的重要桥梁。

 通过近年来大力开展地标工作,许多具有浓郁四川特色的产品得到了保护,众多的历史文化得到了传承。在积极申报地标并强化后续监管的同时,灾区的质监系统还组织专门力量,对各地茶叶、中药材、畜禽、果蔬、粮油、传统食品、饮料、酒类、民族民间工艺品等特色产品情况进行全面普查。通过筛选,把各地特征突出的优质产品列入地理标志保护培育梯队。

 北川是我国唯一的羌族县。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城,北川散落着大量的羌族传统文化。地震中,北川一大批非遗受到严重损失,抢救和保护非遗,在四川各地的灾后重建中备受关注。灾后重建中,北川全力打好非遗这张牌,通过羌绣、“羌年”等具有浓郁特色的非遗项目,进一步弘扬非遗文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通过打造非遗项目,5年来,汶川、绵竹、青川等劫后余生的城镇焕发了青春。如今,绵竹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联姻;最大的羌绣产业园在平武落地开花;郫县安靖的蜀绣产业园红红火火……从恢复到发展,非遗已成震区灾后重建中的亮丽风景。

 版权、植物新品种权担当角色

 专利、商标、地理标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灾后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著作权、植物品种权等也在各自的领域中担当了重要角色。

 2012年4月,四川省版权局联合四川省商务厅,牵头组织省内20家图书和期刊出版单位,参加伦敦国际书展,《汶川大地震》、《美好新家园》等一批作品在展会上参加展出,并开展了相关版权贸易活动。

 通过图书来展示全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成绩,只是著作权发挥效应的一个侧影。在灾后重建的5年里,四川省各级版权行政管理部门充分发挥职能,通过搭建平台,展示出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精神风貌和灾后重建取得的重要成果。

 四川省是农业大省,同时也是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科研大省。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全省各地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宣传导向作用,营造全社会重视和支持植物品种权保护的良好舆论环境,激励了育种者申请植物新品种权的积极性。

 凝聚信念,跨越灾难。5年来知识产权工作的丰硕成果,见证的是重获新生的地震灾区砥砺前行的力量。(周渝利)

(责编:值班编辑、马丽)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