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商品模仿秀是缺少监管搭的台--知识产权--人民网
人民网>>知识产权

山寨商品模仿秀是缺少监管搭的台

2013年05月09日13:19    来源:湖南红网    手机看新闻

  目前国内山寨产品泛滥,市场上存在很多和人们熟悉的知名品牌长相类似的伪冒饮料,如娃哈哈变成了“旺哈哈”、营养快线变成了“营养抉线”、百事可乐变成了“白事可乐”、脉动变成“脉劫”,山寨产品犹如寄生虫,坐享其成,不仅使用各种方法鱼目混珠,欺骗消费者,也让被山寨的厂家蒙受着巨大损失。(5月7日焦点访谈)

  此次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组通过深入调查,将众多山寨产品集中推到了聚光灯下,在展示了诸多山寨商品涉嫌违规、违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监管缺失及商标管理不严这一事实。山寨商品走的就是尽可能避开监管的路线,通过以假乱真的品牌模仿,假借他人的品牌效应掩盖自身产品的不足,鱼目混珠欺骗消费者达到获取利益的目的。

  其实,山寨产品早已在我国存在多年,已然形成了一种流行的山寨文化,特别在中低端消费市场占有很大比例。从电子产品到服装行业进而延伸到了食品、日用品等行业,我们生活中到处都充斥着山寨产品。这其中有经过商标注册的合法产品、也有地下作坊生产出的不合格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售后没有保障,俨然已成为消费市场的严重安全隐患,根源就在于缺乏有力的监管和长效的监督机制。

  山寨产品多是出现在中小型超市、个体商店、地摊等商铺,而这些地区恰恰又是监管触角鲜有触及的地方,特别是在一些边缘城市、乡镇农村,食品卫生、安全质监、工商管理等部门对消费市场的环境更是缺乏日常性的监管与维护,其中一部分公民又缺乏消费维权意识,往往给生产和销售不合格山寨产品的商家留下了生存的空间。

  如果说山寨文化应用到数码产品,对行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不会为人类带来身体健康上的伤害,被政府所允许消费者还能够接受的话。对于其应用到未经商标注册、甚至连生产厂家都没有的食品、药品上消费者是万万不能理解的,在当前品牌食品市场都存在这样或是那样食品安全问题的情况下,消费者又该如何判断山寨食品的安全性。山寨食品的营养含量小于标准含量或许还只是隐形的违规行为,但连生产厂家都没有的山寨食品就是赤裸裸的欺诈,吃出了问题该找谁负责都无从知晓,怎能不叫人担心。

  山寨商品不仅在安全质量上难有保障,利用仿真度极高的商标,消费者容易上当受骗的同时也会带来企业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这对消费者健康和行业发展都是不利的。在山寨和造假之间往往也只有一步之遥,即便是通过了商标注册的山寨产品,也是披上了合法外衣企图利用他人的品牌效应混淆概念的不当得利行为,如果再有虚夸产品事实,含有非法添加剂等违规违法行为那就是彻头彻尾的造假犯罪。

  对于山寨产品消费者很可能一时看走了眼而上当受骗,但是监管部门绝不能装聋作哑,不分真假,听之任之。当通过法律和制度的完善,建立起科学严密的商品安全防控体系,加大市场的监管力度和覆盖面积,通过真抓实干地落实,让不合格的山寨产品无处遁形,还消费者一个干净、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文/刁志超

(责编:罗丹、马丽)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