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創造夯實高質量發展之基
編者按
2020年底,“十三五”規劃已到“交卷”收官之時。回眸過去這五年,“十三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主要目標指標順利完成,重點工作、重大專項實施成效顯著,知識產權領域實現大發展、大跨越、大提升。
在國家知識產權局戰略規劃司組織開展“十三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總結評估工作之際,本報特設立《回顧“十三五” 展望“十四五”》專欄,將從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服務、國際合作、文化和人才等六個方面對“十三五”期間知識產權工作成效進行展現,同時邀請專家學者回顧點評“十三五”成績,展望“十四五”發展,以饗讀者。
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國際專利申請量躍居世界第一,第五代通信技術標准第一次被國際採用……“十三五”時期,多個“第一”反映出我國正向著知識產權創造大國轉變。知識產權創造是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的源頭活水,“十三五”時期,在“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引領下,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推動下,我國知識產權創造“質量優先、量質並重”的導向愈加鮮明,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知識產權創造成果愈加豐富,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愈加明顯。
2019年,我國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為13.3件,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目標。2018年,植物新品種申請總量為2.6萬件,全國作品登記數量達235.1952萬件,提前兩年完成“十三五”目標。2017年,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數量達到74.5387萬件,提前三年完成“十三五”目標。2019年底,國家知識產權局將高價值專利審查周期壓縮至17.3個月,商標注冊平均審查周期壓縮至4.5個月,有效支撐了高質量知識產權創造的進一步落實。
“十三五”以來,國家知識產權局和有關部門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聯合印發高校、科研機構和央企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政策,激發高質量知識產權創造動力。國家知識產權局實施專利質量提升工程、商標品牌戰略和地理標志運用促進工程,嚴查非正常專利申請和商標惡意注冊行為,進一步優化調整地方知識產權資助獎勵政策,知識產權創造實現量質齊升,知識產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將專利寫入國家標准、甚至國際標准,是增強企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更是專利高質量、高價值的最佳體現。“十三五”期間,我國企業主導的第五代通訊標准第一次被國際採用。2016年11月17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推薦的PolarCode(極化碼)方案獲得國際通訊標准組織3GPP認可,相關專利成為5G國際標准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19年4月底,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5G通訊領域公開的標准必要專利達3450件,有效提升了該公司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如同華為一樣,高質量的知識產權創造為華星光電、大疆等一大批中國企業獲得競爭優勢,開始在全球競爭中處於主導地位。而對於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的基礎研究,知識產權創造在頂尖科技領域為我國高質量發展搶佔先機。
太赫茲通信技術是在電磁波0.1太赫茲至1太赫茲波段進行通信的技術,可以滿足地面大容量通信和衛星大容量通信,是第六代移動通信技術的基礎。電子科技大學2005年就開始研究太赫茲科學技術。“十三五”時期,該校編制《太赫茲通信領域專利分析報告》,並依據報告進行專利布局﹔建立了太赫茲技術標准必要專利研究院,並獲得成都市知識產權局300萬元支持款建立太赫茲技術高價值專利培育中心。我國2019年專利申請數據顯示,我國發明人在太赫茲領域提交專利申請達到251件,與美、日、德、法、韓等國在我國提交專利申請總和的268件基本相當。
一項“十三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調查顯示,在知識產權創造方面,認為我國在基礎條件、資金投入、知識產權管理能力、科研創新目標導向方面明顯改善的被調查者均超過50%。“十三五”期間,各類創新主體知識產權創造質量和效益齊頭並進,知識產權極大提高了社會科技創新效率,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提供了重要支撐。(本報記者 楊柳)
專家點評:
回顧“十三五”
宋河發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
“十三五”時期,我國在知識產權創造方面成績的取得,反映了我國知識產權創造水平的顯著提升。這不僅是我國市場主體科技創新能力快速提升和營商環境顯著改善的結果,也是我國政府各部門和地方積極推動的結果,充分反映了“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兩個作用的有效發揮。
具體來看,一是企事業單位知識產權管理能力的快速提升,知識產權管理規范化、科學化水平顯著提升,涌現了一批具有國際知識產權管理水平的企業,國內創新主體開始紛紛拿起知識產權武器維護自身利益。二是我國知識產權審查能力顯著提升,狠抓知識產權質量提升,不斷完善知識產權審查體系和政策,嚴肅查處非正常專利申請、商標惡意注冊行為,知識產權質量大幅提高。三是我國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知識產權信息、運營、咨詢、培訓等公共服務能力快速提升,有效保障了知識產權的高水平創造。
知識產權創造是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的基礎。知識產權創造能力水平的快速提升,是我國知識產權“嚴、大、快、同”大保護格局建設的重要體現,是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不斷強化知識產權管理的積極成效,為建設我國知識產權運用體系提供了堅持基礎,對於有效支撐我國建設科技創新強國和知識產權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展望“十四五”
曹新明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為規劃“十四五”知識產權創造指明了發展方向。其中提出的“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的建設目標,勾畫出我國“十四五”時期知識產權創造的發展路徑。
一是瞄准前沿科技領域實施國家重大項目,例如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領域。從當下看,我國在前沿尖端科技方面仍然處於劣勢,還有受制於人,被“卡脖子”的情況。這些領域需要我國集中優勢力量進行攻關,因此,其必須成為我國未來五年內的知識產權創造重點。
二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直接關系我國全面建成現代化國家,也是趕上甚至超過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保障。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有關鍵的自主知識產權做支撐。
三是加快數字化發展。未來社會將是數字化社會、智慧社會。在這一方面,我國應當加大投入、重點投入,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應當沉下心來,集中精力進行攻關。尤其重要的是,通過“十四五”時期知識產權創造,能夠如建設北斗導航系統一樣創造出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經濟,實現彎道超車,變“跟跑”為“並跑”甚至“領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