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

“農業奧林匹克”,誰是最大贏家?

2020年11月02日09:25 | 來源:中國知識產權報
小字號
原標題:“農業奧林匹克”,誰是最大贏家?

  楊凌農高會素有“農業奧林匹克”之稱,是一場集中展示國內外最新農業科技成果及先進適用技術的農業盛宴,盡顯現代農業科技的魅力。

  近日,第二十七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落下帷幕。展會現場,來自全國各地的地理標志產品和農業科技成果,讓國內外賓朋、客商、農民群眾再次感受到知識產權的獨特魅力。

  地理標志扮靚特色經濟

  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孕育出豐富的地理標志資源。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周暉國在“地理標志促進鄉村振興”論壇致辭中介紹,截至今年9月底,我國累計保護地理標志產品數量已達2385個,核准使用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志企業9193家﹔地理標志商標的注冊量達5757件。

  “知識產權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地理標志推動特色經濟發展”是國家知識產權局展團今年的參展主題。在這裡,共有全國21個省(區、市)的70項優秀地理標志產品參展。

  “爽口多汁,快來嘗嘗隻有瓊中才有的綠橙!”農高會現場,瓊中橙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銷售總監袁平正在將橙子分給參觀者品嘗。地處五指山下、萬泉河畔的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是綠橙的唯一產地。十幾年前,綠橙產量低,知名度不高,袁平介紹,瓊中綠橙以前僅限於在海南省內售賣,一斤隻能賣到5毛錢。

  自2008年獲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后,瓊中綠橙有了嚴格統一的質量標准,品牌知名度得到了極大地提升。“我們對綠橙進行機器篩選,經過測酸、測糖等程序,達到一定標准的才能叫瓊中綠橙。”袁平表示,如今,瓊中綠橙品牌更響亮了,在推廣、加工、產銷各環節實現專業化、產業化發展,解決了產品銷售價格低、銷售不出省的難題。近幾年,瓊中綠橙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市場零售價提升至18元一斤,已經成為瓊中縣特色農業經濟的一部分。

  “小產品”有了品質和知名度,變身“大產業”則需要整合地域農業優質生產資源,實現產業集群化發展。山東省地理標志產業協會會長孫明香告訴記者,拉長產業鏈是地理標志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其中,品質保証是根本,融合發展是路徑,精深開發是手段,開拓市場是關鍵。

  “小木耳,大產業”,曾被習近平總書記點贊的柞水木耳產業在原有種植基礎上衍生出木耳小鎮、木耳特色博物館等多元生態構成,已轉型升級為集木耳種植加工、旅游觀光、休閑體驗、餐飲住宿等於一體的農業精品園區。產業化運營尤其是電商消費扶貧讓這一知名地理標志為貧困戶帶來了更多希望。記者了解到,當地企業通過木耳種植園吸收貧困戶就業,收購農副產品、加入消費扶貧平台的“內聯農戶、外拓市場”經營模式,帶領眾多貧困戶逐步實現脫貧致富。“小木耳”這一地域特色帶來了大的產業格局,木耳產業走出了“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秦巴地區,也幫助柞水縣走出了貧困。

  地理標志蘊含深厚的文化內涵,這些帶有濃厚地域特點的產品或工藝在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制度下,極大地提升了產品品質和市場效益,不僅推動了地方特色經濟的發展,其巨大的市場潛力更為脫貧攻堅提供了新思路,成為激活鄉村經濟的新動能。

  地瓜棗,到底是地瓜還是棗?在山東省棗庄市山亭地瓜棗展位旁,很多參觀者發出這樣的疑問。在山亭,地瓜是一種常見的農作物,當地農民習慣將地瓜蒸熟、晾晒后食用。由於味甜、外形小巧,當地人起名“地瓜棗”。據參展商任科宇介紹,地瓜棗在電商銷售表現上有著喜人的成績,2019年網上銷售額達5000萬余元。任科宇成立的地瓜棗合作社和棗庄三禾農副產品有限公司帶動了46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脫貧,每年銷售成品地瓜棗達3000余噸。小小地瓜棗成為山亭人民致富的“軟黃金”。

  科技創新助力農業進步

  值得一提的是,農高會上,智慧農業成為一大亮點,從“靠天吃飯”到“靠雲吃飯”,大數據和雲技術等現代農業成果正在助力中國農業的發展和鄉村振興。

  大數據時代,農業如何借助數據實現跨越式發展?“天地空一體化,田間地頭的情況盡在掌控之中。”利用遙感觀測與處理技術,結合海量農業與遙感大數據引擎可形成雲端農業“雲大腦”,實現實時監測和信息處理。“農業已經進入到數據時代,與傳統的看天吃飯比起來,用雲技術和大數據為農業提供解決方案才是大勢所趨。” 航天宏圖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蘇永恆表示,在遙感技術和大數據的賦能下,農業在生產、管理、信息獲取等各環節、各方面均可獲得定制服務,提升生產效率,節約農業資源、實現產業化的運營管理,讓農戶、農企、農業管理部門都能從中獲益。

  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展區,農業物聯網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胡瑾參與的立體補光項目剛剛獲得一件發明專利授權。以往,環境監測后給予的補光反饋無法做到實時監測調整。長期以來,該重點實驗室利用人工智能的方式進行環境調控模型研究,將溫、光、水、汽模型全部融合到設備中實現精准調控。這一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模型投入應用后,農作物能增產30%。

  除了智慧農業高科技,農業種植創新技術也在不斷涌現,讓中國人更有底氣手握自己的菜籃子,建設自己的農業創新品牌。

  “細、脆、香”。楊凌西農瑞雪瑞陽蘋果發展聯合會的昝琪向駐足圍觀的參觀者介紹,陝西是蘋果的優生區,好地方才能育種出好蘋果。繼國產品種“秦冠”后,“瑞陽”“瑞雪”和“瑞香紅”也相繼從黃土地中孕育而生。它們是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趙政陽專家團隊歷經20余年雜交選育而成的,在我國蘋果育種領域實現了自主創新。

  蘋果新品種培育的創新想法來自趙政陽不服輸的精神:一定要在黃土地上育種出屬於我們的新品種。就在今年農高會開幕的第一天,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將自主選育的“瑞香紅”苗木生產經營權以1100萬元許可給木美土裡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不斷攻堅的種植技術為陝西蘋果產業的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助力,新品種的開發與推廣讓中國農業進一步開拓品種育種的新道路。

  此屆農高會集中展示了我國近一年的農業發展成就,為三農問題的解決提供新思路。農民、學者、商家等均有直觀感受,獲得新靈感。不難看出,這場“農業奧林匹克”,創新才是最大的贏家。伴隨著知識產權在其中的運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地理標志在深挖產業價值、凸顯地域經濟特色方面的作用。而進入智慧農業時代,無論是大數據、雲計算等前沿科技的應用還是自主創新進行農業技術開發,都將從根本上賦能農業發展,助力中國鄉村振興。(本報實習記者 蘇悅)

(責編:林露、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