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標審查質量提升年”行動成績單發布
在日前舉辦的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下稱商標局)2020年商標審查工作會議上,公布的一組數據頗為引人注目:2019年我國商標審查量為825.3萬件,同比增長2.62%﹔商標注冊實質審查抽檢合格率96.08%,高於2018年的95.77%﹔商標注冊平均審查周期壓縮到4.5個月,商標審查效率、質量穩步提升。
“去年,商標局開展了‘商標審查質量提升年’行動,圍繞商標審查提質增效,一方面強化工作領導,成立了‘商標審查質量提升年’行動領導小組,制定工作方案﹔一方面狠抓落實督查,建立商標審查質量專報制度,定期對審查單位進行審查質量的考核評價和專項抽檢,開展工作方案落實情況專項督查。”商標局局長崔守東表示,經過一年的共同努力,商標審查提質增效取得新突破,商標審查周期進一步縮短,商標審查質量管理體系不斷完善,打擊商標囤積和惡意注冊力度不斷加大。
提質增效抓落實
2019年我國商標注冊申請量達783.7萬件,同比增長6.33%。為了確保商標審查效率,滿足社會需求,商標局進行周密部署。“穩住了效率的‘基本盤’,高質量發展是新形勢下的主旋律。”崔守東介紹,為推動商標審查質量的穩步提升,商標局、各地商標審查協作中心建立健全審查管理制度,如審查工作任務分配機制、審查權限管理、專項抽檢、交叉抽檢、合法性審查等,全面加強對審查質量的監管﹔規范審查標准,加強統一執行,異議、評審部門通過完善三級合議制度,不斷提高案件審查審理質量﹔加強審查能力建設,以質量為導向,通過激勵獎懲、業務競賽、幫扶培訓多種方式,提升審查員業務水平和工作積極性﹔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提高商標審查質量。
商標局審查事務部堅持“小號首審負責制”,對同一批次的相同或高度近似商標明確牽頭人,確保審查標准的一致性。廣州商標審查協作中心採取“審查部門100%+質管部30%+定向抽檢”的自檢模式,提高自檢比例,實現業務全覆蓋。上海商標審查協作中心深入研究商標審查標准,推進中心禁用詞庫建設,積極發揮不規范商品及並存小組等專題小組作用,定期組織開展專題業務學習交流,全面提升商標審查水平。重慶商標審查協作中心配合商標局完成圖形商標審查智能化檢索系統,獨立開發類似商標服務項目查詢系統,有力提高了商標審查智能化水平。濟南商標審查協作中心對審查員進行分級管理、實操點評,實現了自挂牌運行以來重大審查質量問題“零”記錄。鄭州商標審查協作中心開展全員審限檢查,制定了審查審限管控工作和超審限商標處理相關規定,始終將審限管理作為依法規范開展審查的重中之重。
數據顯示,2019年商標注冊實質審查抽檢合格率96.08%,高於2018年的95.77%﹔2019年異議申請量13.64萬件,異議率2.27%,較2018年降低了0.21個百分點,商標審查質量穩步提升。
當然,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商標審查員過硬的專業素質與辛勤的奉獻付出。優秀審查員代表、商標局審查事務三處審查員王超博說:“在商標審查一線工作中,我逐漸摸索出‘四個認識’——講政治是審查員應有的底色,專業精是審查員應有的崗位能力,講奉獻是審查員應有的自覺,守廉潔是審查員應有的道德底線。”自2013年入職以來,王超博共審查商標8萬余件,“我為自己取得的成績而自豪,為自己是一名合格的審查員而驕傲。”
攻堅克難信心足
今年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為商標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為保証特殊時期商標工作平穩、有序開展,商標局起草了《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商標受理工作的通知(草案)》,2月10日在商標網上申請系統中公開了與疫情防控有關的商品項目,方便申請人進行網上申請﹔發布了《關於在商標審查工作中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相關要求的通知》,制定了疫情防控相關商標審查指導意見,加大對疫情相關商標審查工作指導力度﹔下發通知強調了重點把控和審慎審查,加大對與疫情有關且易產生不良影響的商標注冊申請的管控力度。同時,建立商標審查、異議、評審等程序聯動機制,統一對管控商標的審查審理標准。截至4月13日,商標局已對“火神山”“雷神山”“李文亮”等1587件與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相關、易產生不良影響的商標注冊申請進行處置,有力維護了社會公平正義,為抗擊疫情營造了良好氛圍。
2020年是商標注冊便利化改革“三年攻堅計劃”的收官之年,做好商標審查工作意義重大。過去取得的成績是對未來做好工作的激勵和鞭策。崔守東表示,今年要繼續做好疫情防控和服務復工復產工作,暢通綠色通道,推出新舉措支持經濟發展,依法從嚴從快打擊與疫情相關的非正常商標注冊申請行為﹔繼續深化商標注冊便利化改革,確保商標注冊平均審查周期壓縮至4個月以內,年內上線商標無效宣告、異議、撤銷三年不使用申請業務的網上辦理功能,實現我國申請人國際后續九項業務的網上申請﹔繼續保持打擊惡意注冊的高壓態勢,出台操作指南,加快實現對商標囤積、惡意注冊行為全流程打擊,為努力營造更好營商環境和創新環境,為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和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記者 李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