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洱海、滇池、巢湖,都用上了我們的淨水專利技術!”回顧一年來的發展,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文劍平底氣十足。底氣來自其水處理行業領先的“膜技術”和擁有的500多件專利。今年,碧水源申請各類專利85件,其中發明專利28件,站上新台階。
今年,我國環保科技產業發展勢頭良好,碧水源依托自主研發的膜生物反應器、雙膜新水源等專利技術,在雲南省洱源縣建成出水達到地表水Ⅲ類(湖、庫)標准的污水處理廠,為洱海保護樹立了標杆,也打開了水環境敏感地區治理的大市場。“有了專利,就有了參與技術競爭的‘金剛鑽’。”文劍平說。
專利是創新的基石。今年1至11月,我國發明專利申請123.8萬件,發明專利授權41.7萬件﹔截至11月底,我國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3.2件,提前完成“十三五”規劃確定的12件的目標。
123.8萬件發明專利申請意味著什麼?可以用4個數字來解析。
“64.7%”——“深耕市場前端,企業能敏銳捕捉到技術的最新需求。”天澤智雲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研發副總裁金超說。作為一家工業智能企業,天澤智雲今年共完成26件發明專利申請,涵蓋物聯網、邊緣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方向。公司與中車青島四方合作攻關的“高速列車軸承故障預測”項目,已建成20多種故障模式識別模型,精准率超過90%,使高鐵維修維護成本大幅降低。
今年1至11月,國內發明專利申請中,企業佔比達64.7%,顯示出更加強勁的創新創造活力。
“91.4%”——“今年接的項目數量增長不多,質量卻明顯提高了。”王曉星是北京一家專利代理機構的負責人,今年他明顯感受到,很多創新主體都在主動調整和規范申請行為,專利“含金量”明顯提升。王曉星認為,如今申請專利的主體更加看重“技術被保護之后,能帶來什麼價值”,有些還會為此進行專利導航、專利布局。
1至11月,國內發明專利申請中,職務發明佔比達到91.4%,專利申請由數量增長轉向結構優化、質量提高的新階段。
“937億元”——“我們是一家輕資產企業,房子不是我們的,設備也不是我們的,靠一件專利,就拿到了300萬元貸款!”讓青島羅博飛海洋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馬秀芬喜出望外的是,一件水下推進器專利就為公司帶來300萬元的資金“活水”。
“核心技術正給我們帶來更多價值。”聲揚科技首席科學家張偉彬也有同感。憑借一系列聲紋識別領域的高價值專利,這家成立不到3年的初創型科技公司,順利獲得深圳市南山區政府的科技金融貼息資助,新技術迅速落地應用。
今年,我國知識產權運用效益大幅提升。1至10月,全國新增專利質押融資項目5163項,質押金額93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7%和31%。
“14萬件”——“自1992年進入中國市場,微軟就大力投入研發領域。今年,微軟在華專利申請數量達823件,中國已成為微軟全球研發力量的重要一環。”微軟中國區相關負責人說。
1至11月,國外在華發明專利申請超過14萬件,繼續穩步增長。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選擇在中國申請專利,顯示出國際社會對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信心。
國家知識產權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專利是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運用的橋梁和紐帶。專利申請數量的增加,其意義在於為發展提供巨大的驅動力。面向未來,我國不斷提升的科技實力和創新活力,將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圖表數據來源:國家知識產權局
《 人民日報 》( 2019年12月23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