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臊子面:百年傳承 隻為做好一碗面
肥嫩的帶皮豬肉,七分瘦、三分肥,火不急不緩,入鍋攪拌翻炒,肉鮮、嫩、辣,油鮮紅光亮而不是很辣,肉臊子的香味頓時鋪滿全屋。
木耳、豆腐、蛋皮、黃花、蒜苗、胡蘿卜……色澤鮮艷的食材紛紛入湯菜,大師傅熟練地操持著手中的鍋鏟,根據熱鍋的臊子和菜的比例,控制著油和辣味合適,仿佛在雕刻一件精致的手工藝品。
生面和好、揉團,蒙上濕布醒好后擀薄,以特有的“犁面”方法將面切細,沸水出鍋有光澤,面勁道滑潤。
鐵鍋注清水,旺火沸騰,放入肉臊子,再讓水沸騰,將底菜入鍋,旺火滾沸后文火熱之,加漂菜,湯成。將熱湯澆到剛出鍋的面上,即成一碗湯滑味鮮、香美可口的岐山臊子面。
此刻,這裡的坐標是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鳳鳴鎮北郭民俗村,站在足有近100年歷史的老店中,岐山臊子面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人的弟子、岐山百年美陽民俗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俞紅,正在盯著自家店裡的師傅燒制一碗最為傳統的手工岐山臊子面。
套用一句流行的話說:岐山人的一天是從一碗臊子面開始的。但與此同時,另一句流行的話同樣適用:然而,並不是每碗臊子面都可以叫做“岐山臊子面”。
“岐山臊子面是中國西北地區漢族的傳統面食和著名小吃,發源於岐山,起源於西周祭祀時的馂餘之禮,在岐山地區代代相傳,食俗中蘊涵著‘崇德、尊老、敬長、慈幼’等傳統美德。”每每說起岐山臊子面,俞紅總是滔滔不絕、娓娓道來,“岐山臊子面獨特的加工原料、精湛的制作工藝和神奇的傳統食俗,有著豐富的飲食文化內涵。其‘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的特點膾炙人口,並將三千年前的祭祀禮儀保留至今,是周禮文化的活化石。”
俞紅和她的美陽館是岐山縣大大小小數以百計的岐山臊子面企業中的一員。1996年從國有企業下崗后,俞紅回家接手了上一代自前清時期傳承下來的美陽飯館。經歷了最早的滿足於“小富即安”的經營時期后,俞紅不僅從岐山臊子面中看到了商機,更看到了文化和禮儀的傳承。
於是,2007年時,俞紅以自家餐館為基礎創立了岐山百年美陽民俗食品有限公司,旨在圍繞制作岐山臊子面這一核心技藝,挖掘西周飲食文化、傳承健康飲食之道。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推動岐山臊子面制作的標准化,俞紅與岐山當地的蔬菜種植、特種養殖、特色食品生產加工等多個領域的農戶簽訂了合作供貨協議,還專門聘請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教授團隊作為技術顧問,不斷完善岐山臊子面制作技藝的標准化,並逐步推陳出新。
實際上,像俞紅這樣的岐山臊子面“手藝人”在當地比比皆是。淨寧波創辦的陝西秦憶濃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致力於岐山臊子面的產業化生產和推廣,建成了岐山臊子面文化產業園﹔張宗科的岐山縣天緣食品有限公司為岐山臊子面的制作提供了特釀的純糧米醋﹔呂懷禮的寶雞德有鄰食品有限公司種植的秦椒味道別具一格﹔李元平創辦的寶雞周原貢品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則堅持種植優質小麥,為岐山臊子面鞏固了面的根基……
在全縣企業和相關部門的共同推動下,2011年時,這一碗“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的岐山臊子面成功獲批地理標志証明商標,為其走出陝西、走向全國、闖入全球市場添上了一枚重重的砝碼。
如今,岐山臊子面地理標志產品的年銷售額已突破1.2億元,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致富。但若你真的踏上了這片土地,問及這群岐山臊子面“手藝人”堅守和傳承至今的動力時,或許,俞紅身后的那句廣告語最能代表他們的心聲——
一百年,隻為做好一鍋臊子,一碗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