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40年知識產權的時代印記
編者按
40年風雨同舟,40年披荊斬棘,40年砥礪奮進,我國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不管是記錄歲月的老物件,還是代表著我國科技發展成就的國之重器,無不見証了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發生的巨大變化。在創新和知識產權領域同樣如此。今天,就讓本報記者與您一道走進“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尋找40年中我國創新和知識產權事業所留存的時代印記。
PCT制度:在國際舞台展示中國英姿
本報記者 孫 迪
“2017年,我國受理PCT國際專利申請5.1萬件,排名躍居全球第二。”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的第四展區“歷史巨變”部分,我國在對外開放中取得的知識產權成就引來觀展者高度關注。在現場展示的圖表中,代表我國受理的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數量面積圖,從2000年的與美、歐、日、韓相比幾不可見,到2017年的遠超歐、日、韓並接近美國,令人贊嘆。而展覽中展示的中國企業布局國際市場的輝煌成績,更是印証了知識產權在改革開放偉大進程中的堅實步履和磅礡力量。
“中國利用PCT體系的迅速增長表明,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轉型,那裡的創新者已瞄准國際市場,希望將他們的創意引入新市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總干事弗朗西斯·高銳如是評價。
PCT於1970年締結,1979年修正,並於1984年和2001年修訂。PCT對《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1883年)的締約國開放。巴黎公約是WIPO管轄下的首個實體性公約,是世界知識產權領域最為重要的國際公約之一,也是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必須執行和遵守的國際公約之一。其締約國可向WIPO總干事提交申請加入PCT。通過PCT,申請人隻要提交一件申請,即可在為數眾多的締約國家中的每一個國家同時要求對發明進行專利保護。
隨著改革開放的大門徐徐打開,我國積極加入知識產權國際條約,融入國際知識產權大家庭。1985年3月,我國正式成為巴黎公約締約國,標志著我國真正登上了知識產權國際舞台。此后,我國先后加入了《商標國際注冊馬德裡協定》(1989年10月4日)、《專利合作條約》(PCT)(1994年1月1日)等國際公約,直接促進了我國知識產權制度的發展,為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鋪平了道路。實踐証明,這對我國知識產權制度健康快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充分彰顯了我國知識產權走向世界的步伐越發矯健。
在我國加入這些知識產權國際條約之初,這些條約為我國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信息和資金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其他國家創新主體在我國謀求發展,從知識產權保護的層面創造了良好的法律環境,我國也藉此學習國際知識產權規則和產業發展經驗,為改革開放助力。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知識產權事業在挑戰中愈加成熟,基本建立起了現代化的知識產權制度,包括PCT在內的知識產權國際條約,為我國企業走向世界,在國際范圍內謀求知識產權保護提供了有力保障,PCT體系已經成為我國企業保護和運用知識產權,加快“走出去”發展的重要渠道。
當前,通過參與知識產權國際規則制定、建立知識產權國際合作機制、開展知識產權海外維權援助、妥善解決知識產權國際爭端,我國正在推動知識產權國際規則朝著普惠包容、平衡有效的方向發展。2017年,我國與塔吉克斯坦政府間知識產權合作諒解備忘錄、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與瑞士聯邦知識產權局諒解備忘錄簽署﹔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代表中國政府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簽署加強“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合作協議,同時雙方簽署通過設立信托基金招聘職員的諒解備忘錄﹔與柬埔寨簽署了關於知識產權合作的諒解備忘錄,確認中國有效發明專利可在柬埔寨登記生效……這一系列舉措為我國創新主體在海外進行專利布局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助推其“走出去”,尋找更加廣闊的市場。
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今天,我們必須堅持擴大開放,同各方一道打造國際合作新平台,為世界共同發展增添新動力,對中外企業一視同仁、平等保護,著眼國際和國內兩個發展大局,融入全球化並發揮自己的競爭優勢。PCT制度在我國實施所取得的成就,是改革開放偉大進程中的一座裡程碑,也必將成為新時代改革開放前進路上的奠基石。
科技興農:為農村插上致富的翅膀
本報記者 楊 柳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進入“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的第二部分“希望的田野”,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首先映入眼帘。如何強,如何美,如何富?在匯聚40年改革開放經驗的展覽中,答案呼之欲出。近年來,一大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新技術,為我國農產品產量不斷提高、農民脫貧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撐。
“京綠1號、德玉18、掖單13……”各種顏色的農作物種子被裝在一個個透明亞克力展示盒裡,組成一個五彩繽紛的種子“矩陣”,引得觀展者頻頻駐足。這些種子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自主培育的植物新品種。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糧食產量連續5年穩定在1.2萬億斤以上,是1978年的2倍。在有限的耕地上實現糧食和經濟作物增產,優秀的品種功不可沒。“矩陣”中,小麥品種“揚麥5號”,1980年育成,比對照組增產20%﹔水稻品種“象牙香佔”,2003年育成,畝產347.91公斤﹔玉米品種“中單808”,1999年育成,平均畝產631.9公斤﹔棉花品種“中棉所49”,2004年育成,比對照組增產26%。
自主培育的植物新品種,不僅提高農業產量,在知識產權的保護下,植物新品種更顯現出豐厚的經濟價值。“南粳505”水稻是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自主培育的植物新品種,具有株型緊湊、成穗率較高、抗倒性強等特點,適宜在淮河以北的江蘇、山東、河南等省推廣種植,2017年以“888萬元+銷售提成”的方式轉讓,轉化收益超過1000萬元。
一到夏收季節,一輛輛運輸收割機的貨車在高速公路上連成排,這是新“麥客”在“趕場”。由南向北,我國農業次第進入豐收期,農業機械也隨收割的腳步北上。1978年,全國大中型拖拉機56萬台、聯合收獲機不到2萬台。而這一數字到了2017年變為全國大中型拖拉機670萬台,聯合收獲機199萬台。這些農業物質裝備中不乏自主知識產權的身影。東方紅—LW4004重型拖拉機是我國自主研制的首台400馬力無級變速拖拉機,它的出現結束了我國350馬力以上重型拖拉機必須進口的歷史,填補了多項國內技術空白,能從事深耕、深鬆、聯合整地等重負荷農田作業,滿足精准農業、精細農業需求,促進行業技術進步。40年來,大中型農業機械跨區作業蔚然興起,農業機械擁有量較快增長,廣泛應用,不僅極大地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也逐步把農民從歷史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高強度農業生產勞動中解放了出來。
各類大棚、中小棚、溫室等農業設施較快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農業生產的時空分布,大部分地區一年四季都有新鮮瓜果蔬菜供應,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而新技術及其專利也在“大棚”中勃發,讓我們看到未來農業種植的高科技畫卷。在冬季室外氣溫降到零下30攝氏度時,哈爾濱鴻盛集團自主研發的新型大棚,通過使用保溫、儲能等相關技術,不進行採暖就能保持15攝氏度的土地溫度,保証植物良好生長,達到節能環保的效果。而在寧夏銀川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青島昌盛集團建造的光伏農業科技示范園,利用太陽能電板陰陽大棚專利,實現了棚上光伏發電、棚下生態種養,為當地農民創業致富提供新的路徑。2017年末,全國農業設施數量3360萬個,全國設施農業佔地面積2969千公頃,我國溫室大棚等佔地面積穩居世界第一,工廠化種養也呈快速發展態勢。
1988年,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不僅在工業中得到驗証,更在農業中大放異彩。據農業農村部統計,2017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57.5%,比2012年提高了4.0個百分點。而在其中,知識產權產生的經濟價值又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了不竭的動力。40年來,在科技和知識產權的支撐下,農業科技和物質裝備水平明顯提升,隨著農產品供給日益豐富,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興起,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實現指日可待。
國之重器:凝聚創新發展的蓬勃力量
本報實習記者 韓 瑞
天眼探空、蛟龍潛海、神舟飛天、高鐵奔馳、北斗組網、超算發威、墨子傳信、大飛機首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科學技術水平顯著提升,一系列上天入地下海、宏觀微觀貫通、頂天立地結合的創新成果脫穎而出,凝聚著中國智慧,承載著中國夢想。
連日來,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上,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在上述這些“國之重器”模型展區,駐足觀看、爭相留影。
“這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截至2018年9月,已觀測到59顆脈沖星,其中46顆獲國際認証。”站在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模型前,講解員向身邊的觀眾介紹,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大窩凼的喀斯特窪坑中的天眼,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主導建設,於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用。它可以看到157億光年外的距離,對中國在科學前沿實現重大原創性突破、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69歲的觀眾鄭廣波在一旁聽得認真,“我專門從外地趕來北京看展,看到這些年中國的科技創新成果,感到十分震撼。”他激動地告訴記者,看完這些“大國重器”模型,他對我國未來的發展無比期待。
墨子號,是我國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顆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它通過千公裡量級的量子糾纏分發,在相距1200公裡以上的兩個地面站之間以1對/秒的速度建立起量子通信,進行科學實驗。“墨子號成功發射后,極大激發了公眾對量子科技的濃厚興趣。《紐約時報》等眾多國際知名媒體都對墨子號進行了專題報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也在其官網上對墨子號發射任務作出了詳細的介紹。2016年底,墨子號作為唯一誕生於美國本土之外的創新技術,入選《科學美國人》評選的2016年度‘改變世界的十大創新技術’。”講解員說,墨子號實現了我國基礎物理研究和航天工程兩個領域的完美結合,凸顯了中國發明和創新的實力。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曾經人們的理想已經變成了現實。”在“大國氣象”展區,深海勇士號駕駛艙的互動體驗區排滿了觀眾。“戴上VR頭盔,拿起手柄,按下側面的扳機,作為‘駕駛員’的觀眾就可以開始一段深海探測之旅。”深海勇士號研發團隊的成員表示,能現場體驗的“大國重器”很是吸引人,深海勇士號的體驗區每天有上千名觀眾前來排隊。據悉,深海勇士號是繼蛟龍號后,我國深海裝備的又一裡程碑,與蛟龍號相比,深海勇士號的最大突破,是國產化程度達到95%,在蛟龍號研制與應用的基礎上,成功實現了潛水器核心關鍵部件的全部國產化。
40年間,在我國創新工作者的潛心研發、深入探索下,以往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重大工程紛紛展現在世人面前,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載人深潛精神等創新精神也深深刻在了國人的腦海裡。正是憑借著咬定青山不放鬆的自主創新精神,我國知識產權創造質量不斷提升,在航空航天、高鐵、核能等領域形成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為我國的創新發展輸入了澎湃動力,也讓國人對創新型國家建設有了底氣。
“希望我們未來的科研成果能更多的惠及人民。”兩位結伴看展的大學生告訴記者,他們是復興號的“鐵粉”,350公裡的時速,給他們的乘車出游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更安全、更快速、更舒適……自2017年6月投入使用以來,復興號就備受關注。相較於目前我國普遍使用的和諧號動車組列車,復興號在車鉤緩沖裝置、車門、轉向架等方面進行了技術創新,性能優益。
“它們是國之重器,既保家衛國,又便利生活,彰顯中國創新實力。”當天的閉館時間到了,一位觀眾依依不舍離去,他說,他期待著坐上國產的大飛機,與C919一起翱翔藍天,刺破蒼穹!
新興技術:創新讓生活更加便利多彩
本報記者 吳 珂
虛擬現實、移動支付、人工智能……這些詞匯如今已經為人所熟知,並時刻影響著我們的生產生活。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現場,《清明上河圖》穹幕影院門口早早就排起了長隊。走入影院,觀眾仿佛置身於《清明上河圖》畫卷中的小船上,欣賞著沿途的風光。而另一邊,“天貓墨鏡和試裝鏡”互動同樣吸引了大批觀眾,該應用可以通過3D建模和智能搭配完成試穿體驗以及淘寶一鍵下單購買,讓消費者感受到新零售帶來的便利。除此之外,人工智能信號燈、智能畫像機器人、語音文字轉寫等互聯網新興技術應有盡有,將互聯網時代的新體驗一一展現。
回望40年前,電腦在我國還是新鮮概念。隨著全球信息技術的推進,我國緊跟創新步伐,從計算機激光漢字編排系統研發,到如今的智能應用、移動互聯,在一代代創新者的努力下,成就了40年后在互聯網相關技術領域自主知識產權的積累。
透過展館展示的創新成果,我們不難看出其中深厚的創新研發與技術積累。如在智慧生活展區,很多觀眾體驗的支持刷臉支付的微信自助結賬功能,在進行人臉注冊時,其運用擁有專利的活體識別技術,能夠有效識別人臉。同時,騰訊優圖實驗室研發的硬件搭載3D結構光活體檢測技術,可攔截照片、面具、視頻等攻擊手段,確保人臉識別的安全可靠。智能畫像機器人在3到5分鐘就能為觀眾完成一幅畫像的背后,是深圳市智能機器人研究院開展的自主研發。該機器人運用圖像處理和機械臂聯動的技術,通過對人臉進行實時拍照,識別面部輪廓及五官特征,並通過自主規劃路徑,將信息轉化為機械臂動作“畫”在紙上。而在語音文字轉寫方面,科大訊飛擁有多件專利,不但用於人機語音交互的語音聽寫正確率不斷提升,並率先實現個性化語音識別成功應用。
2018年11月,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發布的《世界互聯網發展報告2018》顯示,2017年,全球數字經濟規模近13萬億美元,其中美國和中國位居全球前兩位。隨著新興技術發展,知識產權工作得到創新主體重視。2017年,由北京大學互聯網法律中心與中國科學技術法學會聯合發布的《互聯網技術創新專利觀察報告(2016)》指出,在數字時代,企業規模的擴張與企業專利數量的增多呈正比。企業將創新融入產品設計和科技研發中,並對研發成果申請專利保護,以維持創新的可持續發展。
40年來,對於以創新驅動的新興技術,知識產權在其中的作用更加凸顯。經過多年的持續積累,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國際科技論文發表量和發明專利授權量已居世界第二,部分領域核心關鍵技術實現重要突破。2017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生產超過13萬台,目前高速增長的態勢還在延續。而在5G技術方面,我國企業開展了大量研發與專利布局工作,華為在無線、有線、物聯網、終端等泛5G領域實現技術、商用和規模效益領先。大唐電信、酷派等中國企業同樣紛紛布局5G領域。在5G標准的制定中,我國已經掌握了一定話語權,中國通信企業力推的Polar成為5G非獨立組網標准控制信道編碼。
雖比高飛雁,猶未及青雲。40年來,我國在這些新興技術上取得的突破有目共睹,在全球相關技術的角逐中仍有進步空間。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同時,《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鼓勵各類創新主體充分利用互聯網,把握市場需求導向,加強創新資源共享與合作,促進前沿技術和創新成果及時轉化,構建開放式創新體系。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技術標准和知識產權體系。對於新興技術持續的創新探索讓我們對下一個40年信心滿滿又滿懷憧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