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熱帶特色農業亮出知識產權“王牌”
編者按:海南是中國唯一的熱帶島嶼省份,佔全國熱帶土地面積42.5%。與其他地區一樣的是,海南農業也面臨著發展方式相對粗放、資源約束趨緊、生產成本上升等問題。傳統的海南農業發展方式,已經到了非“轉”不可的關鍵時刻。那麼問題來了,該怎麼“轉”?欲知詳情,請往下讀。
“插根筷子都發芽,汽車停久了也長根”,一句略顯夸張的俚語,凸顯了海南的自然資源稟賦。建省30年來,瓊州大地實現質的飛躍,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真正成為優勢產業,成為海南經濟的一張“王牌”。而這一切,都得益於知識產權帶來的價值“蛻變”。
海南是中國唯一的熱帶島嶼省份,佔全國熱帶土地面積42.5%。與其他地區一樣的是,海南農業也面臨著發展方式相對粗放、資源約束趨緊、生產成本上升等問題。傳統的海南農業發展方式,已經到了非“轉”不可的關鍵時刻。那麼問題來了,該怎麼“轉”?
“要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農業結構優化,推動傳統農業向標准化、品牌化、產業化的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做強做精做優熱帶特色農業,使熱帶特色農業真正成為優勢產業和海南經濟的一張王牌。”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新時期海南熱帶特色農業發展定向導航。
這些年,海南銘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切實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發揮專利、商標、原產地地理標志等知識產權的組合效應,在強化農業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做強做精做優熱帶特色農業,增強知識產權“后勁”,打造海南經濟“王牌”。
科技興農: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海口市龍華區大洋村梧桐路,這裡是謝維宣創業夢想起航的地方。謝維宣是廣東珠海人,也是千千萬萬“闖海人”中的一員。僅僅用了十年,她和聯合創始人龔守成帶領海南卓越生物有限公司(下稱卓越生物)從零開始,默默成長為水產養殖行業的“隱形冠軍”,公司一路的發展,被很多人稱為“卓越現象”。
“傳統養殖的‘消殺’模式實際上是把水體中有益的、有害的菌類、藻類通通殺掉了,破壞了生態平衡,制約了農業提質增效。”十幾年的塘頭“問診”經驗告訴卓越人,主動“養水護底”而不是被動“調水改底”,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養殖生態。
為了引領行業進步,卓越生物走上了產學研聯合創新之路,與國內多家科研機構建立了聯合研發實驗室,聘請微生物、養殖、種植、中藥等學科專家作為技術顧問,推出60多種水體養護產品,帶動數十萬農戶投入高效種植、養殖事業。
謝維宣牽頭擔任組長的知識產權領導小組,成為卓越生物的技術創新“突擊隊”。在她的帶動下,公司建立了專利預警機制和微生物相關專利信息庫,不斷加大專利挖掘力度,提升知識產權轉化效益,保証了每年3至5個新產品推向市場。
“未來三年,我們還要整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倡導建立知識產權聯盟,進一步提高知識產權轉化效率。”謝維宣告訴記者。
另一位“闖海人”蔡春有的創業之路,落腳在海南省三亞市。2010年,他創立了海南晨海水產有限公司(下稱晨海水產)。從老家福建漳州到廣東再轉戰海南,蔡春有看中的是影響水產行業最關鍵的要素——水質和氣候。海南,是他心中適合石斑魚繁育及養殖的核心區域。
白手起家成長為海南水產行業的“老大哥”,蔡春有的獨門秘籍,是繁育優質的種苗。他親自抓研發,引進國內外資深專家和育種人才,打造了一支技術骨干隊伍。僅去年一年,晨海水產的研發投入就達到515.23萬元。
蔡春有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17年公司銷售收入為1.43億元,其中專利產品銷售收入突破1億元,佔比71%。嘗到甜頭的蔡春有,愈發加大了專利投入。他不僅直接分管知識產權工作,還給公司配備了4名專職知識產權工作人員。
2017年底,晨海水產通過了知識產權貫標認証,知識產權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專利導航、專利運營、專利預警等機制也逐步建立,專利產業化持續推進。目前市場上暢銷的20多種石斑魚中,近半數是晨海水產獨家擁有的。
“這是我們去年獲認定的水產新品種,叫‘虎龍雜交斑’。從此,海裡又多了一種魚。”小學畢業就開始下海抓魚的蔡春有,如今將用他選育的水產新品種回饋大海。
優質種苗在水產行業中的地位,恰似高價值專利之於現代農業。近年來,海南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工程,著力突破農業技術瓶頸,打通農業科技推廣“最后一公裡”,在良種培育、節本降耗、節水灌溉、農機裝備、新型肥藥、疫病防控、加工貯運、海洋農業、農村民生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實用技術成果。
海南省知識產權局局長朱東海表示,為發揮好專利協同運用作用、做大做強海南特色農業,目前海南已組建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產業知識產權聯盟等6家知識產權聯盟,著力培育和運營高價值專利,進一步促進農業企業轉型升級。
品牌立農:品牌農業“顏值”越來越高
“海南有優良的自然環境,豐富的熱帶資源,形成了很多優良農業品種,現在關鍵是要規模經營,打造品牌。”2017年8月,在以“大成黃皮”聞名的儋州市大成鎮南吉村,海南省委書記劉賜貴在枝繁葉茂的黃皮樹下召開了一場“黃皮座談會”,探討脫貧致富的門道。
“建議你們去澄邁沙土村學習學習,他們把地瓜賣出了水果的價錢。”獲得劉賜貴“點贊”的是澄邁縣橋頭鎮生產的橋頭地瓜。以往幾毛錢一斤的地瓜,如今竟然賣出了26元一斤的高價,每畝產值逾萬元。橋頭地瓜的品牌效應,帶來的是真金白銀的收入。
橋頭鎮沙土村是橋頭地瓜的主要種植地。橋頭地瓜產業帶頭人、原沙土村第一書記王文克告訴記者,在上級部門指導下,村裡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行業協會,並申請注冊了“橋沙”“表沙”“澄沙”等商標,由此,橋頭地瓜走上了品牌化發展道路。
今年初,“澄邁橋頭地瓜”地理標志証明商標獲准注冊。這也成為海南省自2017年3月1日批准設立商標受理窗口后,首件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受理窗口受理並獲准注冊的地理標志商標。
王文克說,為了防止“橋頭地瓜”品牌被濫用,當地正在著手建立農產品溯源系統,將對“橋頭地瓜”實行“一箱一碼”,貼上防偽標簽。
建設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港),為海南農業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海南農業品牌不光要在全國叫得響,更要在全球嶄露頭角。“海南島”椰汁的崛起之路,正是海南農業走向國際舞台的一個縮影。
歷時6年,經過幾十起異議、復審及應訴程序,海南島嶼食品飲料有限公司總裁郝偉終於拿到了“海南島”品牌椰汁的注冊商標。很快,他的手機響起一個陌生來電,有人出資3億元讓他轉讓手裡剛拿到的商標注冊証書。“不賣。”郝偉斬釘截鐵地說。
那一年是2010年,郝偉沒有想到,幾年之后,他的椰汁會遠銷海外,美國、日本、荷蘭、加拿大等很多對食品飲料質量安全要求十分嚴格的國家都有了郝偉的產品。那時候,他心裡隻有一個念頭——做一個屬於海南的飲料品牌。
第一批產品順利下線時,團隊開始討論銷售策略。郝偉聽了半天,蹦出兩個字--美國。“我們要盡快通過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注冊登記。”郝偉后來才知道那有多難。然而最終他們做到了。海南島椰汁走出國門,成為一個讓外國人都認可的中國品牌。
夢想成真的郝偉,有了更大的“野心”。“海南省農、林、牧、漁業從表面上看供不應求,我們的瓜果蔬菜、東山羊、文昌雞,以及海鮮暢銷全國各地,且越來越受歡迎。然而大批農民、漁民卻仍抱著‘金飯碗’,過著並不富裕的生活。”
郝偉想起了他歷經磨難而申請注冊成功的“海南島”商標。“‘海南島’應該造福海南人民,讓各市、縣的特色產品都能加盟入股,統一規劃、統一推廣,打造全球品牌。”
產業強農:走標准化和產業化之路
“三梁六柱一間房,幾塊竹片一張床,三塊石頭壘個灶,一根山藤挂衣裳。”昔日海南的貧困地區,也曾流傳過這樣苦澀的山歌。如何借助知識產權盤活農業農村資源,助力現代農業騰飛,成為海南做大做強特色農業、推動鄉村振興的新命題。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再次來海南考察,他特別去到靠發展石斛產業走上致富路的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施茶村,看望農民群眾,考察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要有特色。”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話,海南石斛健康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彭貴陽依然記憶猶新。
“我們這裡什麼都缺,就是不缺火山石。”彭貴陽深有感觸地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火山石雖然不利於傳統農業的生產,但卻是石斛生長的絕佳環境。海口羊山地區的金釵石斛,一次種植可連續採摘13年,每畝產量約600斤,按目前價格計算,畝產值可達24萬元。
聽說村裡的石頭“開花”了,大批外出務工者回到故鄉。彭貴陽大力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在技術上持續加大投入,帶領村民一同致富。“要形成‘金字招牌’,還需要知識產權的立體保護。”彭貴陽說,“發展特色產業,一定要地標化,要有自己核心的東西。”
“長坡米爛洛基粽,王五狗肉香透胸。”這是儋州民間耳熟能詳的美食歌謠。剛剛過去的這個端午節,是儋州廣和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田傳明最忙碌的時候。“快遞公司全來排隊,從早排到晚。”
一顆粽子,承載著滿滿的儋州風情。作為一個異鄉人,田傳明卻是最懂儋州粽子的那個人。“選料上非常有講究,我們請教過50多位民間制粽高手,最終確定的原料都是本地特有的,並經過嚴格的配比,這樣包出來的粽子才能代表儋州風味。”田傳明對於食材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
田傳明深知,標准化、規模化和專業化,是儋州粽子突破“小作坊”作業的關鍵。十幾年來,他不斷改進生產技術,自主研發加工設備、滅菌設備、包裝設備,擴建廠房,組建管理團隊,牽頭成立行業協會,讓儋州粽子走向全國各地。
2016年,“儋州粽子”獲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為產業發展注入了新動力。2016年端午節后到2017年端午節這段時間,儋州粽子銷量達到3036萬個,同比足足翻了一倍多。儋州市具備常年生產能力的粽子生產企業由2009年的31家迅速發展到目前的102家。“儋州粽子”也一躍成為富民強市的特色支柱產業。
“打造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發展新格局,共同打響綠色優質安全、具有鮮明熱帶特色的海南農產品品牌。”翻開今年2月發布的《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關於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產業發展之路清晰可見。
藍圖已然繪就,新征程業已起航。一幅“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瑰麗畫卷,正在海南綠水青山間徐徐展開。
記者手記
30年探索,30年跨越。海南淬火蛻變,破繭成蝶。回顧海南農業的轉型升級曲線,知識產權成為其中一條重要的坐標軸。統計數據顯示,發達國家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80%以上。而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農業科技發展水平還不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僅為60%,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海南著力發揮專利、商標、地理標志等知識產權的組合效應,為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播撒下了希望的種子。
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海南經濟特區是我國經濟特區的一個生動縮影,海南經濟特區取得的成就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的一個生動縮影。”而立之年的海南,改革開放40年的中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定將以更加飽滿堅毅的姿態,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彼岸,擊楫爭先、破浪前行。(本報記者 王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