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象皮膚一樣輕薄、可戴在手腕上測心跳的電子感應器,近期在美國斯坦福大學華人教授鮑哲南的實驗室裡誕生。這種用最新材料制成的電子器件比現有產品更安全、更方便使用,有助於更有效診斷動脈硬化和心血管疾病。
跟隨鮑哲南從事這項研究的鄭志強和梅建國13日在實驗室向中新社記者展示了這項研究成果。
它是一塊比郵票還小的塑料片,和皮膚一樣輕薄,對壓力非常敏感,可以任意彎曲折疊。研究人員把它附在一張創可貼膠布上,貼在手腕處,人體的脈博跳動通過塑料片上的16個壓力感應器傳輸信號,醫護人員根據電腦顯示的心跳曲線判斷心臟是否健康,為那些動脈及心臟有潛在問題的新生兒和病人提供了一個安全、便捷的監測工具。
電子工程博士生鄭志強介紹說,早在2010年,鮑哲南實驗室就發明了這種通過感應人體脈博測量心跳的電子器件。“但使用的晶體材料柔軟度不理想,易折斷,不能彎曲,也不能印刷,無法戴在手腕上測量。”
去年,化學工程博士后梅建國發明了一種新材料,他說“這種高分子材料具有易折疊、可彎曲、可印刷和價廉的特性。”
在鮑哲南指導下,物理學博士后格瑞格?施瓦茲、鄭志強和梅建國等人的跨學科合作,使得這項研究最終完美實現目標。他們的研究本周刊登在《自然》雜志旗下的網上周刊《自然通訊》上 。
研究人員正在嘗試將這個電子器件從有線變成無線。最終醫生可通過手機或電腦接受病人手腕上電子器件的信號,持續監測病人心臟,准確判斷病情。
與目前使用的相同功能監測工具比較,鮑哲南研究團隊的發明更安全、更方便使用。有朝一日,它將取代放入病人體內的血管內導管,在病人體外完成心臟監測,減少病人的痛苦和感染的可能性。
本科就讀中國南京大學的鮑哲南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得化學博士,曾供職於貝爾實驗室,現任斯坦福大學化學工程學教授。
鮑哲南長期從事材料科學、能源、納米電子學和分子電子學等領域研究,擁有多項世界領先的發明。包括透明及可拉伸的人工電子皮膚、可拉伸太陽能電池材料和電子紙等。(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