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科幻电影发展亟须破解工业化难题
图为《流浪地球》剧照。 |
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亟须破解工业化这道题。电影工业化,不像很多人直观理解的重工业、机械化、大齿轮,它的内核是强调流程、协同与分工,意味着流程的整合、观念的改变。
我们对推动国产电影工业化的紧迫感,来自一次海外学习的震撼。2014年,我和几位中国导演了解到电影《终结者》有一整套完备的制作宣发流程时,被深深震撼了:电影制作的整个过程都是可以量化拆分的,电影被拆分成一个个项目组,分门别类对接道具、摄影、特效等工种,高效地完成任务。回国之后,我们希望琢磨出一套能够落地国内的电影工业化流程。每位导演都着手开展新项目,我选择了科幻电影。
筹备制作《流浪地球》的4年里,我和团队不止一次感受到国产电影工业化与世界先进的差距。前期筹备的8个月里,我们完成了上百万字的剧本、3000张概念设计图、8000张分镜头画稿;正式筹备期间,我们又做了1万件道具,搭建10万延展平方米的实景;前后7000多人参与制作,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职业……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标准化流程与协调分工尤为重要。
《流浪地球》受到很多人的鼓励,有人问我:有什么经验可以被国产科幻电影复制?坦白讲,我们遇到更多的是困难。影片上映后,我们重点做了两件事,一是通过大规模调研了解观众反馈,二是总结反思整个过程。大家发现,电影工业化是我们的短板。我们在脑海中想象的画面和镜头,拍摄中却常常不知如何实现。只能不断尝试、反复实验。所以,才会有一个特效镜头改到249遍的案例。7000人的团队,155天连续拍摄,大家是在不眠不休、手推肩拉的状态下,完成了《流浪地球》。
正是有这样的切身体会,我们决心梳理一整套工业化的流程,希望在《流浪地球2》的制作中少走一些弯路,更希望能以绵薄之力助推国产科幻电影发展。在国家电影局的关心支持下,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电影工业化实验室”宣布在北京电影学院成立。我们拟定以3个5年计划完成梳理,并通过一两部电影的拍摄验证升级。经过半年多的前期调研发现,世界先进的电影工业标准有很多,每年大概增加几十个。当务之急是确定标准这一问题。尽管它看起来不起眼,但这就是工业化最基础的基石。如同有了一块块砖,才能砌成一堵堵墙,最终才能建成一座稳固的大厦。
这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一切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但我对未来充满乐观,因为我们有自己的底气。最新技术的应用,国际同行之间的交流,都让国产电影有可能更快地完成这个过程。比如,5G技术为电影工业建立了一条高速公路,接下来,国产电影需要找到最适合的那辆车,并使其快速行驶起来。当然,我始终觉得,不论工业化还是新技术,其本质都是工具。就像画家手中的笔和纸,绘制出怎样的画面,使用工具的画家至关重要。注意平衡工具和创作者之间的关系,二者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作者为电影《流浪地球》导演,本报记者任姗姗采访整理)
制图: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10日 20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