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版权规则,《八佰》能否救市?
8月14日,“姗姗来迟”的《八佰》作为影院复工以来首部行将上映的国产商业大片,终于在全国不同城市迎来了第一波点映。据猫眼专业版统计,被业内寄予了救市期望的《八佰》,首轮点映当天仅在全国放映了7029场,当日排片占比为3.6%,却一举斩获1438万元的单日票房,吸引了33.6万观影人次,单日票房占比高达22.7%。受此鼓舞,《八佰》很快开启了第二轮全国大规模点映,8月17日二轮点映首日再斩获5124.82万元票房,助推当天总票房突破7500万元,刷新影院复工以来单日票房纪录。
然而,特殊时期的亮眼回归却不能保证《八佰》就此一往无前,特殊的发行模式成为《八佰》市场效应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八佰》定档初期,关于其将采用多种院线发行模式的消息即在行业内传开,最初的说法为:年均票房200万元以上的影院采取正常分账的模式,200万元以下的影院则需要采用买断发行的模式。虽然《八佰》片方随即作出回应,表示暂未下发任何发行通知,但并没有否认传闻中的发行模式变化。
在此后一段时间里,根据大量影院的反馈,市面上《八佰》实际采用的发行模式有三种:
第一种,影片正式上映时,年均票房在200万元以上的影院,实行正常分账模式,即扣除向国家缴纳的3.3%特别营业税和5%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后,片方和影院按一定比例(影院所拿比例通常为35%至40%)对余下票房进行分成。
第二种,年均票房在200万元以下的影院,按照上一年实际票房收入的一定比例核定保底金额,并缴纳保底费用。据了解,参与这类发行模式的影院,片方和影院会按照一定比例(普遍说法为3.5%)确定一个保底票房,影院需根据保底票房预付某个比例的保底费用,该比例与正常票房分账的比例相似;超出保底票房的部分,片方和影院再按正常模式分成。在该种模式下,影院《八佰》的票房只要达到3万元左右,扣除专项费用等固定税费后也可基本覆盖保底成本。
第三种,院线、影投(影视联合出品方)根据旗下多家影院的年均票房数据,和发行方确定打包价一次性买断影片,然后将买断金额分摊给旗下相关影院,影片上映后不再与片方进行票房分账。但是买断方式是否真正执行具有不确定性。据透露出的片方通知,《八佰》片方华谊兄弟仍支持按正常分账模式放映该片。
笔者认为,对于华谊兄弟而言,此次主动挑起对院线发行规则的动议不难理解,主要目的还是尽可能降低风险,保障《八佰》的收益。从《八佰》点映阶段专门面向去年票房在1000万元以上的影院开放即可看出,华谊兄弟此次对《八佰》采取的是精准营销,聚焦优质影院,抓住市场上常说的20%的优质影院贡献的80%的票房。此外,部分中小影院以往存在盗录、偷票房等不规范行为,疫情之下有些影院为牟利可能会变本加厉,因此华谊兄弟通过保底+分成、买断等模式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偷票房等行为带来的损失。华谊发行此次采用分阶段秘钥,以及在《八佰》放映期间成立专门的市场检查小组,均是为了规避票房流失。
实际上,保底+分成、买断等模式本身便是发行商一直以来可选择的商业措施之一,只是在整体电影市场的上行阶段这类措施并没有太大作用。但受疫情影响,当前电影市场下行,在片方抗风险能力减弱的情况下,特殊时期的非常态行为可以理解。不过这种模式要想在后续影片发行中广泛复制,还有些困难,因为全国低票房的影城更多承担着将影片向三、四线城市下沉的作用,这类影院仍然贡献着全年四分之一的总票房。
不可否认的是,这种非常态行为会给中小规模影院带来更大的压力,而这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影院在院线发行链条中本就处于下游,对片方和影片本身的依赖度较重,话语权及应对能力也就偏弱。影院在这次非常规发行中也被倒逼探索更加丰富的盈利模式,提升自身的风险抵抗力。(李杨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