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迈过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道坎? 看看建行怎么做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的专利转化应用典型案例专项宣传报道中央媒体采访团走进广东省广州市。广东是知识产权大省,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据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局长麦教猛介绍,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有效发明专利量达27.88万件,超过全国的1/7,已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4.57件,是全国水平的1.88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1563件,占全国总量的43.62%,已连续17年居全国第一。至6月底,全省商标有效注册量达401.53万件,约占全国的1/5,已连续第24年居全国第一;知识产权综合实力指数和专利综合实力指数分别连续6年和8年蝉联全国第一。
麦教猛
麦教猛说,广东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积极推进国家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试点省、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示范省、中新广州知识城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区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知识产权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知识产权大省的地位不断巩固。
创新是国家命运所系,也是企业的“生命线”。
2019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已达4.5万家,总量位居全国第一;全省在中微子、超材料、基因组、干细胞、移动通信技术等多领域取得世界领先水平,有效发明专利约27.46万件,连续九年位居全国第一。
随着科技创新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企业越来越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动力。但是,科技创新企业主要为轻资产企业,可用于贷款的抵押物不足,自身发展存在“高技术、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
刘军
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刘军分析说,“由于无形资产潜在价值难以评估,未来的市场化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企业不仅难以获得风险投资者、债权投资者、股权投资者的青睐,在商业银行层面也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金融瓶颈,严重制约了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
如何将无形的知识产权力量转化为有形的金融力量?建行广东省分行正在积极探索,从侧重质押融资的“资产价值”型思维向精准测评科创实力的“大数据”型思维方式转变,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践升级到“技术流”评价体系实践。
过去多年间,知识产权金融在商业银行领域的主要抓手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而随着实践的深入,建行广东省分行注意到,面对科技企业海量的融资需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发展速度、广度和深度还不够“解渴”。存在着适用客户面不够宽、融资效率不够高、融资环节较多、链条较长、专业第三方服务机构数量不足、商业银行对于知识产权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不深入等难点和痛点。
在刘军看来,知识产权是少有的与企业科创态度、科创实力、科创潜力正相关的大数据——能够为科技企业精准画像,为企业的金融需求增信。这为增加企业融资供给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2017年,建行广东省分行推出“技术流”专属评价体系1.0版本,并配套推出了移动端自动化测评系统。“技术流”是相对于传统的“资金流”而言的。传统的“资金流”评价体系主要是看企业的财务审计报表或者水表、电表、公司表、订货单等;而“技术流”评价体系考察企业的知识产权、科研团队实力、企业所处的科技行业发展趋势,还兼顾考察政府对该行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等维度。
目前,该评价体系从1.0版本已经升级为2.0版本,既有对企业个体的评价又有对企业所在行业整体的评估,既有知识产权数量的评价又有对知识产权质量的评估。同时,还兼顾考察企业的科技研发团队的实力、企业所处行业前景和政府的政策支持等更广阔的维度,进一步将评价体系提升到“面”的广度。
“技术流”评价体系成为了建行广东省分行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核心增信手段。过去两年,该行给科技企业发放融资超1400亿。刘军介绍说,其中依据企业“资金流”获得的融资金额为1000亿,两个数字中差额的400亿就是“技术流”评价体系对于科技企业的增信融资,也就是说“技术流”评价体系带来的增信率达到了30%。
“技术流”评价体系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广东省人民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科技企业“技术流”评价体系解决了将知识产权从“无形”转化为“有形”的问题,解决了知识产权在金融领域的“信用化”、“数字化”的问题,使商业银行能够以金融的力量高效地将科技创新的能量从无形的知识产权中释放到有形的广阔市场中。
据介绍,“技术流”评价体系推出以来,建行广东省分行不仅服务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还高举普惠性科技金融的旗帜,融资支持了7500多家小微科技企业,支持金融超过了百亿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