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全球市场 国内企业亟须提升专利质量
当前,全球经贸格局面临深刻变化,以知识产权为焦点的全球竞争更趋激烈,国际知识产权规则也面临着变革,知识产权博弈成为影响国际竞争格局的关键要素。
先后经历四起海内外的知识产权诉讼,涉及商业秘密及专利方面。截至目前,两起打赢、两起和解。
近日,在第七届三江知识产权国际论坛上,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有限公司(下称中微半导体)法务及知识产权执行总监姜银鑫分享了企业“走出去”的经验:“全球知识产权规则是公平的,我们要掌握并有效运用这些规则,为自身所用。”
在世界经济大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有效激励创新和国际通行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促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创新发展?融入经济全球化也对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运用效率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知识产权工作如何作为?面对日益多样化的贸易保护壁垒,中国企业想要走出去,知识产权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国内外知识产权专业人士第七届三江知识产权国际论坛,围绕“知识产权与经济全球化——机遇与挑战”纷纷建言献策。
专利布局的同时需考虑市场
在北京中技华软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凯看来,专利是评价企业创新能力的最佳指标之一。针对企业技术布局,曹凯将国内企业同全球上百家同行进行分析比较后发现,华为超过99.99%的同行,大疆超过99.91%的同行,微芯生物超过93.4%的同行。
从2010年起,中国专利申请量连续8年全球第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关键研究,是近年来专利申请频繁的领域。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中国专利申请每年约在400万件,华为公司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一。
“中国知识产权40多年稳健向上发展,专利申请量已经够了,小学可以毕业了,接下来就要进入初中或者高中阶段,继续运用好。”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国内处高级主管梁建军表示。
但实际上,我国的知识产权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发明专利在专利总量中占比只有20%左右,且后期存在的流失率达到61%,远高于日本和美国的15%。
很多企业在开发了技术之后,在进入市场阶段会败下阵来,其实是遇到了比技术更高的壁垒,换言之,企业在生产之初对市场技术需求的判断就已经发生了偏差。
专家认为,仅从数字解读中国的专利现状并不靠谱。“像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这些世界顶尖级高校,一年40多亿美元的科研经费也就申请100多项专利,而在我国很多大学专利申请一年就有一两千项。”深圳前海创投孵化器南京公司总经理郇涛表示,当申请专利不再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权益,而是其他功利性目的,专利的质量可想而知。
“我们的高校做产品,往往做一个产品的零部件,就花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做到很细,却忽视市场需求,虽然做的是硬科技,但是大家觉得比较‘虚’。”湖北省知识产权与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罗林波曾在韩国待了6年,他发现,韩国企业的计划性很强,零部件技术他们不全是自己研发,他们会把需要的技术信息、市场信息传递给高校科研院所,高校研究出来之后可转让给企业。“这样做起来比较‘务实’,效率也高。”罗林波认为。
融入国际需应对多方挑战
“科技创新迎来全球化,知识产权保护更应是全球化的,可以说,知识产权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韩秀成说道。
韩秀成认为,通过引进的方式获得不了关键技术。我国企业应通过自主创新,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在“走出去”时提前开展知识产权布局,提高自身在全球市场的话语权,避免被他人技术“卡脖子”。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全球技术商业化和产业化迎来巨大发展,众多新技术涌现,很多领域面临突破,其重要的推动力正是全球化的合作过程。”世界华人技术经纪人协会副会长陶庆久表示。
中微半导体法务及知识产权执行总监姜银鑫认为:“知识产权是一种战略性的资源,不应该仅仅从法律层面进行理解。”
而相对于专利,商标品牌在我国知识产权体系中的地位则更显弱化。
截至今年5月,我国有效商标已经达到1970多万件,但是我国并不是一个品牌强国。2018年世界500强品牌中,中国拥有38个,美国拥有223个。
江苏省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唐恒认为,在各类知识产权中,品牌对经济的贡献是最大的。专家介绍,美国的知识产权体系聚焦专利、商标和版权,欧盟则是在专利、商标、版权、设计和地理标志上共同发力。
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商标品牌正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实力,彰显国家文化魅力的重要途径,好的品牌能够有效吸引资金、人才、市场等各方面的资源要素。但是,品牌建设的周期长,投入也大,需要专门的管理人才去打造和经营,我国在这方面的投入显然是不够的,品牌保护意识也不强。
因此,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品牌,是我国企业打开国际市场、融入国际商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仅有知识产权法庭还不够
近年来,我国各级法院陆续设立了知识产权法庭。技术查明、专家辅助、司法鉴定等辅助手段则为法院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但是,据非官方统计,2017年北京知识产权法院10件侵犯商业秘密的案件,9件原告撤诉,另外1件判决败诉。10起案件,没有一例判决胜诉。问题出在哪里?
“我们发现,即便有上述支持,法官也没有足够时间在开庭前了解技术背景,而是直接在开庭的时候了解技术,耗费了大量时间。”通鼎互联信息股份常务副总经理蔡文杰说。
专家指出,国内许多企业的法治意识并不强烈,一些中小企业从控制成本出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单薄,即使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也是消极应讼。但是在国外,一旦出现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不仅仅是罚款,还会有很多惩罚性措施。
对此,韩秀成表示,应对新的挑战,首先要做到严格有效的保护,创造良好营商环境,在此基础上促进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才能更好地发挥知识产权对于创新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企业和创新主体应积极了解并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让其成为开拓全球市场的助力而非阻力。
“国际贸易基本上是十指紧锁,环环相扣的关系。”美国亚太法学研究院执行长孙远钊持相似观点。他表示,中国应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更大程度融入相关国际知识产权规则,让外国投资者进一步认可中国市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