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首邀院士委员话创新
聚焦核心技术 解决“卡脖子”难题
5月14日,潘建伟、施一公等全国政协委员中的院士齐聚全国政协,参加当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创新驱动发展”专题协商会,这也是全国政协首次邀请院士委员共谈“创新驱动发展”这一话题。
在一天的会期里,委员们就科技政策的顶层设计、重视基础研究、补齐核心技术短板、培育一流创新型企业等话题积极建言献策,分享真知灼见。
顶层设计科技政策
在全国政协委员潘建伟院士看来,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核心关键技术有限,在诸多领域面临着“卡脖子”问题。“某些产品被‘卡脖子’只是直接表现,更深层次的根源是,我们在创新的环境和机制上被卡住了脖子,影响了创新能力。”
究其原因,潘建伟认为,一方面是科技金融体系尚需完善,另一方面则是对若干关键领域的长远规划和顶层设计不足。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潘建伟认为,需要建立起促进创新的科技金融体系。建议从政策层面鼓励企业直接投入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利用企业较灵活的资助方式,激发创新活力。同时为了保证企业的积极性,制定相关各方在成果转让、股权分配等多种形式下的利益共享和分配机制,充分利用技术市场和资本市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千万不要忽视基础研究
全国政协委员袁亚湘院士认为,中国要想成为真正的科技强国,必须在科学方面有一大批国际领先的突出成果,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千万不要忽视基础研究。
袁亚湘建议,应进一步改善科研环境,在人才评价、学科评估、项目评审中,不宜把同样的指标、统一的标准用于不同的学科,而是应当充分考虑各基础科学的各自特点、采用各学科国际通行的做法。比如在数学领域,不看重论文数量等目前很多其他学科非常看重的因素,而是看重研究工作在本领域的学术影响和国际同行专家的公开意见。
补齐关键核心技术短板
全国政协委员陈左宁院士指出,在全球科技创新加速的趋势下,中国需要超前谋划部署,整合国家创新资源,通过自主创新之路补齐短板,实现网络信息等重要领域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
“涉及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核心技术,不可能依靠简单的买他人现成技术或与他人合作一蹴而就,要坚持走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陈左宁建议关注源头创新,保持战略耐心,久久为功;同时要关注技术生态、研发环境生态和产品产业生态的构建,形成自主创新技术成果和产业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
“当前,中国很多企业树立为国担当意识,加大科研投入,培养使用人才,组织科技攻关,实现对国外先进企业的赶超。”全国政协委员卢春房院士指出,铁路总公司在高铁技术创新中,以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大交流为手段,攻克高铁核心技术,实现完全自主化。国家电网、三峡集团在组织特超高压输电和水轮发电机组技术攻关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体制优势和大业主协调优势,占领了技术高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