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知识产权>>首页滚动

科技成果转化,该由谁来“挑大梁”?

——访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

2019年05月14日08:41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小字号
原标题:科技成果转化,该由谁来“挑大梁”?

多年来,我国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率不高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极大重视。这一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儿?围绕这一话题,本报记者对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进行了采访。

“产业界对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怀着万分期待,而科研机构与大学的科技成果大多数在发表了论文、申报了专利、评了奖之后就束之高阁了;科技界、产业界纷纷在找原因,政府也进行了多方的探索尝试,我国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建设方面也不断推进,但是仍然没有探索出一条高效的转化之路。”在许玲看来,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不是单兵突进就可以解决的,一定要综合分析、协同推进。

“目前,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不少问题。从供给侧来看,科技成果供给是否足够,这是第一个要回答的问题。目前的科技成果看起来十分丰厚,但真正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有效供给的成果却不多;从需求侧来看,我国目前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大多处于产业低端,并不具备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配套研发能力与实施能力。以上这两个原因虽然也是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部分原因,但我认为,造成转化率低的真正瓶颈原因是缺少能够做研发和量产‘翻译’的人才。”作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的副校长,许玲对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方面的问题聚焦已久。

在许玲看来,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核心的问题是“谁来干”。在目前的科研评价机制下,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申请项目、获评奖项等仍然是对科技人才的主流评价指标,成果转化率虽然也被大力提倡,但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指望科研人员包揽成果转化工作并不现实。从实验室的研究与开发阶段走向产业阶段还需要至少经历三道关口———分别是中间实验阶段、工业性实验阶段、产业化阶段,在这些过程中需要有兼备技术与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也具备法律、财务、市场等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专门从事成果转化工作。这样的复合型人才相当于是科技成果转化中沟通供给侧与需求侧“桥梁”,是成果转化的至关重要的人才。

那么,这样的复合型人才从哪里来?许玲表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与需求是巨大的,相比需求,人才供给明显不足。目前,除了少部分高校设置了转化机构,大部分的高校没有专门的成果转化机构,社会上从事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机构也存在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不能承担成果转化的重任。

要真正解决成果转化“谁来干”的问题,从实际操作角度,许玲希望,相关部门能多管齐下尽快培养培训复合型人才队伍。

“一是在应用型大学中设置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生专业,在本科生课程体系中开设与专业密切相关的成果转化课程;二是加大力度培育从事科技中介服务的人才,建立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加大对技术转化人员的激励措施,吸引既有专业知识,也熟悉市场,同时具有法律、专利、风投等方面丰富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从事成果转化工作,尽快建立我国成果转化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许玲这样建议。(崔吕萍)

(责编:龚霏菲、王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