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知识产权>>首页滚动

中关村:为创新而生

2019年05月13日08:50 |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小字号
原标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专栏|中关村:为创新而生

编者按:回顾历史,总会发现,在一些特殊的年份,人们会明确前进的方向,汲取前行的力量;在一些特殊的地方,总是有先行者,用创新和奋进乘风破浪,谱写发展的新篇章。在北京,这个地方是中关村。多个“第一”在这里诞生,让中关村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科技创新“第一村”。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的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世界,总是有一些特殊的地方,给人们以乘风破浪、扬帆起航的梦想。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回望过去,去寻找这样一个地方,更显出独有的时代意义。

  在北京,这个地方,叫做中关村。

  在它的历史里,诞生了数个“第一”:我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第一家无形资产占注册资本100%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投资机构、第一支政府引导基金、第一部科技园区地方立法、第一家股份制改革试点企业……诞生于新中国成立转折之际,璀璨于改革开放伟大征程,辉煌于全面改革的崭新时代。“敢为天下先”是中关村与生俱来的气质。它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科技创新“第一村”。

  先行者的艰辛

  中关村一带过去是永定河故道,当地人称之为“中湾儿”。从明代起,宫里的太监们就开始在这一带购买“义地”。中关村似乎成为了历史的弃儿,逐渐沦落为京城官僚和太监的坟场。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个重要的决定改变了这个小村庄的命运。

  由于紧靠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的地缘优势,中央决定在城郊西北的城乡结合部,即中关村以及它周围的一片土地上建设起一座“科学城”,也就是现在的中国科学院。

  在政府的鼓励下,大学校园纷纷挺进京城西北。一条狭窄的马路上迅速崛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8所院校,这条马路也就是现在的“学院路”。

  然而,在左倾路线、十年内乱的影响下,新生的“科学城”一度沉寂。1980年,一个“叛逆者”的闯入,让这潭“深水”荡起了层层涟漪。

  这个“叛逆者”,名叫陈春先,中科院物理所教授级研究员,被誉为“中关村第一人”。

  历史的开创始于1980年的10月25日。这一天,中关村历史上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成立。它挂靠在北京市科协,但自己有产品、有利润。坊间传言,这家机构为研究人员发红包,数额远超国家工资,这与当时社会上科学家“耻言利”的观念背道而驰。

  因此,陈春先被看作是“叛逆者”,被打上了“科技二道贩子”“投机倒把”的标签,遭受到了极大的非议。

  时代决定命运。一篇获得多位国家领导人的批示、题为《研究员陈春先搞技术扩散试验初见成效》的新华社内参将他的“危机”化为“转机”。

  成立公司也好,科研分红也罢,他所做的事情正是当时的中国需要的,更是社会迫切渴求的,因此获得了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陈春先坎坷经历的背后体现的是中国人的首创精神和探索勇气。当这种精神得到决策者的保护,当这种勇气获得上下同心的支持,创新的力量在中国社会蓬勃兴起。

  体制先行 政策创新的试验田

  改革开放是一阵春风,带来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改革开放更是一湾活水,搅动着一成不变的社会结构。

  1984年,中关村初现繁荣,新技术企业由1年前的11家攀升至40余家,营业总额达到3500余万元。一批科技人员冲破体制机制束缚;从中关村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走出来,“下海”创办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由此成为一个时代的闪亮印迹。

  科技人员下海,自此成潮。

  1984年10月17日,柳传志等11位中科院计算所的科研人员,在一间小屋里揭开了联想公司的历史篇章。在公司成立的3天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党中央决定把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乃至整个经济领域。在中央精神的感召下,公司实行“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负盈亏、自我审查”的“四自原则”,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大胆的体制创新。

  得益于大胆的改革和体制创新,中关村打通了通向计算机时代的大门,中关村历史上的“四大发明”——联想汉卡、四通打字机、五笔字型输入法和方正汉字系统也应运而生。

  改革助推经济发展。1987年,“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每天到中关村采购的人流量最高达到20万人次。这里共有科技企业148家,从业人员达4407人,总销售额达9亿多元。1988年,国务院批准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条例规定,要以中关村地区为中心,在海淀区划出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建立外向型、开放型的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实施税收、财政、海关等支持政策,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试验区的成立,不仅是中关村腾飞的奠基石,也是我国科技改革创新史上的里程碑。

  在此之后,第一家股份制改革试点企业——北京比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北京地区第一家科技创业孵化器——北京高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成立;清华大学科技园、北京大学科技园,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等孵化器设立……

  从设立试验区开始,中关村彻底告别了过去自发探索、摸着石头过河、野草般无序生长的状态,开启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新征程。

  只要有梦想 随时可以登场

  时势造英雄。在中关村,有一种时势从未改变,那就是创新。

  2001年5月,中科院计算所将研发“中国芯”CPU的重任交到了时任计算所研究员、33岁的胡伟武手上。CPU即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大脑”,更是一切以计算机为灵魂的现代设备的大脑。只有实现CPU的自主可控,才能确保国家安全和经济自主。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CPU技术是美国的独门绝技,其他国家只能购买。

  “我们要走自主研发道路,再困难也要坚持自己写源代码,一行也不引进。自己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有整个产业的主动权和主导权。”胡伟武说。

  2002年8月10日,中国首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微处理芯片“龙芯一号”问世。从那一刻起,中国人结束了只能用外国人的CPU造计算机的历史,中国计算机行业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研发取得了巨大成果,但还需要满足市场的需求。2010年4月,北京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牵头出资入股,成立了龙芯中科技术有限公司。公司正式从研发走向产业化、市场化,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铺就了一条可行之路。

  胡伟武的故事只是中关村创新励志故事的一个缩影。“村”虽不大,但是不忘初心的奋斗故事、敢为人先的创新故事却不少。

  几年前,在调查轰动一时的“周克华系列杀人案”时,上百名警察在屏幕前,从几千个小时的视频素材里寻找嫌疑人的踪影,连一帧画面都不敢放过。他们疲惫不堪却效率低下。

  但是今天,如果一个嫌疑人走进被监控的区域,摄像头连接的系统后台就会抓取他身上上百个特点,视频技术就如一张无形的网,让嫌疑人无处遁形。

  “这套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天眼系统’如今已在全国30多个省、市的公安系统帮助捕获、控制嫌疑人5000多名。”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谢忆楠告诉记者,“这项技术完全由公司自主研发,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机器看懂世界’。”

  据了解,旷视科技的人脸识别技术被美国著名科技评论杂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定为全球10大突破技术,在各项国际人工智能顶级竞赛中,多次击败Google、Facebook、Microsoft等知名企业,揽获25项世界技术评测第一,刷新了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世界新高度。这家2011年创立于中关村的小公司,已经成长为全球知名的人工智能企业。

  寻找好技术,先去中关村看看,这已经是人们在实践中达成的广泛共识。近些年来,中关村的“好技术”已经从追求“大而全”向逐梦“高精尖”转变,研发最顶尖的科技创新成果成为中关村人的不懈追求。

  人工智能芯片、骨科手术机器人……北京市海淀区新建宫门路2号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内,一批批前沿“高精尖”技术产品让人耳目一新。

  “入驻这里的企业,首先是技术水平高。”工作人员介绍。

  近年来,中关村管委会通过公开路演方式,围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颠覆性新材料、前沿生物等前沿领域,开展选拔和培育机制体制的先行先试改革探索,加快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

  在医疗健康展示平台,记者看到了一张“纸片”,洁白而微小,触摸上去细腻而柔软。这是一种应用于人体手术的“组织再生材料”,源于一家2012年创办的中关村医疗企业。

  “该材料采用新鲜动物小肠粘膜下层组织作为原料,通过非交联工艺去除免疫原性,保留天然细胞外基质的三维结构、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植入体内后可以主动诱导细胞长入、增殖、分化、血管新生和组织重塑,可完全体内降解,实现组织再生修复。”致力于再生医学材料研究的北京博辉瑞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秘书赵延瑞说,“我们是全球第二家能生产这个再生材料的企业。美国有家企业的产品在中国的售价为每平方厘米400元左右,也就是一块名片大小的价格接近两万元。而我们的材料价格是其的一半左右。”

  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远不是这家公司的终极目标。赵延瑞以电影《我不是药神》中垄断性高价药“格列宁”为喻感言:“一个有民族责任心的企业,要从国家大局出发,研发更多中国创造的‘格列宁’,使患者人人看得起病,为人民添福祉。”

  这是中关村企业家的精神,更是中关村的精神。“没有国家的支持,没有中关村,就没有我们企业,所以我们更要加大投入,用企业自己的力量去回报国家、回馈社会。”赵延瑞说。

  创新之路 永不停歇

  “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1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中关村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关村提出殷切期望。

  从“试验区”到“科技园”再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的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表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改革创新的‘先行区’,始终走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最前列。人才、技术、资本成为‘新三驾马车’,中关村为创新发展注入了蓬勃动力。”

  时代在变,中关村的定义在变,但是中关村的创新精神永远不变。而这背后,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支持。

  199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的批复》,要求中关村发挥优势和特色,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发挥示范作用。

  2010年底,国务院同意中关村实施“1+6”系列新政策,在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等方面实施6项新政策,进一步加大了中关村体制机制创新和先行先试力度。

  去年底,国务院再推出一批促进创新的改革举措,允许转制院所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以“技术股+现金股”形式持有股权,更大力度上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激励。

  ……

  新的时代,新的奋斗,中关村的创新之路从未停歇。在政策的激励下,中关村又涌现了一大批享誉全球的知名企业。

  在人工智能领域,云知声推出全球首款面向物联网的AI芯片——UniOne,可将算力提升50倍。与此同时,该公司还围绕该芯片推出了AI物联网解决方案——雨燕,填补了国内AI芯片应用于物联网领域的空白。

  在新材料领域,芯视界自主研发的量子点光谱传感技术,将量子点材料与成像感光元件相结合,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实现了光谱仪的传感器化。

  在集成电路领域,大唐微电子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够同时在芯片级、模块级、卡片级向客户提供全方位产品、服务与解决方案的企业,也是国家指定的中国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和模块加工企业。

  在医疗健康领域,诺诚健华研发了全球首创的新一代高效特异BTK(Bruton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该抑制剂具有全新的分子结构,具有高亲和力和高度靶标专一性,可显著抑制B细胞恶性淋巴瘤肿瘤细胞的增殖。

  ……

  2018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共获得专利授权53982件,同比增长24.4%,拥有有效发明专利98624件。其中,示范区企业按专利合作条约(PCT)申请国际专利4596件,占北京市同期PCT专利申请量的70.4%。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新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新时代的中关村取得了全方位、突破性成效。

  翟立新表示:“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创造创新因子,我们应当把它们激活,让人生闪亮,让中国闪亮,让中华民族闪亮。”

  这,或许就是中关村的精神:永远挑战想象力、永远打破平庸、永远把未来拽到眼前。

  创新,是中关村之魂,更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国财经报 赵加仑)

(责编:龚霏菲、吕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