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知识产权>>首页滚动

2018年全国医院公开专利量近2.5万件 医药专利为患者送福音

2019年04月24日09:28 |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小字号

“专利护士”葛志红是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医院一名护士长,也是一位拥有317件实用新型专利和1件发明专利的发明人。葛志红的发明故事虽然在护理群体中不具有普遍性,但却是全国医疗机构技术创新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期,医创星和智慧芽共同推出的《2018年全国医院公开专利数量Top100及年度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医院公开专利数量(2018年公开的新申请量+以前年份的专利授权量)为2.4382万件,同比增长34.59%,比2017年的增长率提高了23个百分点。

专利数量增长显著

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医院专利申请较前几年有显著提升。医院拥有的专利中,小型医疗器械占据多数,其次是核酸类、抗肿瘤药相关专利。

“医学创新不仅是各大医疗机构创新能力的体现,也是评估医院发展后劲的重要指标。” 南京医科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专利转化与培训平台主任、医创星首席专家陆培华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医院专利数量与质量能反映出医院整体的创新能力与科研水平。先前国内医疗机构重论文,轻实用,重科研课题的申报而忽略研究过程管理和临床实际运用前景,实际产出率不高。如今政策引导、行业正向激励等原因都让越来越多的医疗从业者加入医疗创新队伍,带来了医院专利数量的显著提升。

从占比最多的专利类型来看,陆培华分析,小型医疗器械具有临床常用、成本较小、工作原理简单等特点,医务人员易于结合工作实践,对日常使用的医疗产品进行改进创新。此外,我国十分重视创新药的研究,核酸类、抗肿瘤药相关专利就是从大量的创新研究与实验中产生的。

医药专利造福患者

具有转化前景的高质量专利,投入到临床运用中,能够拯救生命,降低医疗成本,真正推动医学和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二尖瓣反流疾病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病,老年人是高发群体。该病主要通过药物和手术治疗,但药物不能从根本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手术治疗创伤大、术后恢复期长,老年群体对于手术治疗不一定能耐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葛均波院士团队研发并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一种瓣膜夹合器”,具备微创植入、成本低廉、操作简单、预期效果良好等优点。这一专利在临床中得以应用,给二尖瓣反流患者带来福音。

葛志红在27年的职业生涯中发明了300余件不同的专利技术,却有着相同的初衷:“应用于临床,服务于患者,用更加人性化的设计来提高患者满意度。”谈起第一个专利,葛志红回忆到,当时病人的眼液都是装在一个治疗盘里,没有垂直放置,也没有避光处理,很容易发生交叉感染、光解反应,影响疗效。葛志红设计出了一种“密闭式眼科专用治疗盘”,不仅能够避光、冷藏,还能够为眼药水提供无菌密闭的空间,这项设计沿用至今。此外,她设计的“外控精准闭锁式输液调节装置”可以精准调节输液滴速,消毒后可以重复使用,“精密过滤注射器”实现了使用注射器抽吸药物完成精密过滤流程,确保了患者用药安全,填补了技术空白。

成果转化探索有方

医院作为科技成果的重要孵化基地,如何促进成果转化,让专利技术真正造福患者是医院普遍面临的问题。记者走访多家医院发现,各医院正积极探索通过政策引导、平台建设、人员配置、服务管理等多个方面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不少医院建立了专业化的专利转化平台,成立了成果转化团队,搭建起医院、企业、专利发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渠道,让医务工作人员安心从事医疗科研工作。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自2009年设立专门的成果管理科,保障医学专利工作有序进行,并建立了一体化科研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推动独创性高、市场契合度好的成果实现转化,大大提升医学专利转化率。截至2019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共计转化专利53件,签约总金额超过5000万人民币。

此外,医院通过制定知识产权扶持政策,建立奖励机制,提高研发人员的奖励比例,强化医疗工作者的专利转化意识,激发其专利转化的主动性。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科研部负责人唐爱发介绍,截至目前已有7件专利成功转让,获得经济效益,所获收益的80%奖励给发明人以鼓励科研创新。其中,一件肿瘤放疗增敏药品的专利作为国家一类发明新药成功转让。同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职务发明专利成功转化后,将所获收益的80%作为对项目组研发人员和知识产权相关管理人员的奖励。

(责编:王小艳、王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