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知识产权>>首页滚动

严格学术纪律 科研队伍容不得混文凭

2019年04月19日08:33 | 来源:科技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严格学术纪律 科研队伍容不得混文凭

“一些不具备真实能力的浑水摸鱼者混入学术队伍,不仅有损学术竞争公平,还可能危害科研创新事业的大局。一些存在舞弊行为的研究人员可能成为科研机构的管理者。他们的个人品行,可能影响所在单位的学术风气。”

近日,因抄袭论文,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所原所长黄留玉被撤销博士学位。据报道,陆军军医大学发出了《关于撤销黄留玉博士学位的决定》,认定原第三军医大学2004级军队统招博士研究生黄留玉与原军事医学科学院2000级博士研究生史兆兴学位论文内容部分重复,属于学术不端,决定撤销其博士学位。

近年来,学术不端事件屡屡成为社会关注热点。这一方面因为随着建设创新型社会的理念不断普及,社会越来越重视研究人员真实的创新能力,学术评价的标准也相应地趋向于务实,挤出论文中的“水分”成为社会共识。另一方面也因为学术界对公平正义的渴求上升,那种靠抄袭取得文凭、获得职称晋升的科研人员越来越为学界所不齿,而自媒体的兴起也促成了外部监督环境的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学术不端问题发生在科研人员的学生阶段。在一些学者的研究生学习阶段,就出现了抄袭、舞弊等学术不端问题。其中,不乏毕业自名校的年轻学者卷入抄袭风波,例如北大历史系博士于艳茹论文抄袭事件。今年年初,闹得沸沸扬扬的青年演员翟天临博士论文抄袭事件,再次引发了学术规范的大讨论。

黄留玉博士学位抄袭事件,无疑丰富了上面这张令人感到羞耻的名单。查询黄留玉发表的论文可以发现,尽管他读博士时已工作多年,但其大量学术成果发表于2004年读博士以后,这段博士学习经历和随后的博士文凭,无疑对他从事科研和管理工作有着重要作用。

从本科生,到硕博研究生,再到博士后,直至成熟的科研工作者,一个学者的学术经历事实上是连贯、不可分割的。很多学者的重要研究成果,在研究生阶段已有相关积累,甚至在本科阶段就确立了学术的志向、兴趣。如果一个学者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就不规矩,怎能保证其后来的学术成果真实可信?他又如何证明自己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的实力?

一些不具备真实能力的浑水摸鱼者混入学术队伍,不仅有损学术竞争公平,还可能危害科研创新事业的大局。如同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所原所长黄留玉一样,一些存在舞弊行为的研究人员可能成为科研机构的管理者。他们的个人品行,可能影响所在单位的学术风气;而如果他们的研究能力存在明显欠缺,显然会影响相关机构对学术成果与价值的判断能力。

有鉴于此,加强对学生学术规范的教育,已成为许多高校、研究机构的共识。例如,清华大学近日公布新版《清华大学学生纪律处分管理规定实施细则》,提出学位论文、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中有抄袭、篡改、伪造等情形,情节严重的;或代写、由他人代写学位论文、买卖学位论文的,经学校学术委员会认定,将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对学生学术不轨行为“零容忍”,也是加强大学教育的必然要求。很长时间以来,我国高校遵循“严进宽出”的培养路径,混毕业、混文凭成为普遍问题。如今,严格学术论文、学术作品的规范,无疑是高校加强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对广大学者来说,他们在学生时代就要扣好科研生涯的第一粒扣子。在学生时代养成好的科研习惯,遵循严谨的学术规范,对其未来的科研事业裨益无穷。相反,在学生时代缺乏对学术纪律的敬畏,不注意养成良好习惯,哪怕“混”来了文凭,其未来的研究工作也难免缺乏定力和恒心。每一个有志于科研事业的年轻人都应该以此为戒。(王钟的)

(责编:龚霏菲、王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