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促成果转化 释放创新动能
编者按:
2018年,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能力和效率进一步提升。作为产权化的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如何有效发挥知识产权工作对我国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促进发明创造和转化运用?代表委员就此建言献策。
问题:科技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但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还未形成,如何改变现状?
建议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美的家用空调创新中心主任李金波带来了一份《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完善及创新中心建设,加快“中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升级的建议》,其中建议国家加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的建立,完善技术交易法律法规,建立国家认定的技术交易平台,并培养技术交易人才,整合科研人员、企业、金融资本的力量,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工作。
李金波还建议,针对中国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弱的现状,从优化财政资助方向、强化知识产权执法力度等方面,提升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推动企业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他表示,工业转型升级是中国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将对中国工业转型升级起到决定性作用。
问题: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根本原因是什么?
建议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常委、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震宇认为,应该用有限的资源聚焦和支持有效创新。严把科研立项关,立项要切合实际,设定指标注重应用和能产生效益,参加项目评审的专家除了懂技术外,还必须熟悉生产现状和能对市场前景准确预断,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把好关。
一项科技成果从产生到产业化需经过原理设计、实验室研发、中试、产业化4个环节。其中,中试环节是科技成果由实验室转向产业化生产的中间环节,能够检验科技成果是否具备产业化生产的技术条件以及能否被市场所接受。由于中试的成本较高且风险较大,高校院所一般的科研项目和中小企业都承担不了,投资人也很少愿意投资中试项目。建议有条件的科研院所和大学都应该建设中间试验工厂,使实验室成果能通过中间试验进行生产性模拟实验。
问题: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的需求。如在经营管理中,高校的相关管理制度只注重经费支出符合财务规定,必然会出现符合财务规定但不符合节约开支的现象,违背成本核算的企业管理原则,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表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要营造一个产业化的发展环境、企业化的管理机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实现“知识产品”到“知识商品”的转化。我国应构建高校科技服务产业体系,以产业化的体制机制促进和服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应鼓励社会成立科技服务中介组织,为高校提供充分的成果转化服务;加强科技成果经营人才队伍建设,让教师专心从事自己更加擅长的科研工作。一方面通过培训班、学历教育,培养大批的技术经纪人;另一方面是持续关心、关爱离岗创业教师,培育更多创业人才。
问题:如何通过知识产权工作促进区域发展由创新强到产业强再到经济强的转变?
建议
“知识产权一头连接创新、一头连接市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知识产权创造由重数量到重质量的转变,知识产权运用由重拥有到重运用的转变。”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局长张永霞提出,应当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运用,激发创新活力。
她建议有关部门积极推动省部合作会商,争取建设中国(山东)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加强山东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齐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设,畅通知识产权转化渠道;推动知识产权军民融合,开展国防专利申请受理、实施备案及转移转化等试点工作;推进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商标品牌富农工作。开展专利保险,推进商标权、专利权质押融资,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
问题:尽管我国近年来科研水平与创新能力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原始创新能力依与离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是什么制约着原始创新,导致难以转化为代表性成果?
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中心主任史浩飞认为,加强原始创新,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做科研如果基础没打好,就不容易出成果。当科研成果进入生产线后,要使材料得到本质上的提升,还需要从材料的原理、机理上进一步加强研究。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史浩飞提出了科技转化过程中的股权激励的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积极响应和落实,有效激发了科研工作者干事创业的劲头。今年,史浩飞继续围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提出建议。他提出,推动原始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该引导和鼓励市场资本或企业资金进入到基础研究和原始性创新之中,进一步推动国家整体的原始创新发展水平。(以上文字由本报特派记者冯 飞 孙 迪采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