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日前启动 让核心技术不再“卡脖子”
山东青岛市即墨区为乡村制定个性化发展方案,从产业、旅游和文化等不同领域撬动村庄和农民增收。图为青岛市即墨区灵山镇打造的“玫瑰小镇”。 (新华社发)
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大力推动桑蚕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惠民增收、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图为工人在河池市宜州区一家丝绸生产企业的车间工作。
新华社记者 周 华摄
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正式实施,着力突破制约农业创新力的“卡脖子”技术,强化新品种培育、新产品新装备研发、新技术新模式应用,支持区域性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从而加快科技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构建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
日前,农业农村部宣布启动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将调整科技创新方向,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高水平科技成果供给,加快科技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构建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力争通过一段时间努力,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在农业加快转型的背景下,如何聚集优势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怎样强化农村科技成果供给,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就这些问题,经济日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加强协同创新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力量不可谓不强大,但依然有瓶颈。当前,农业农村部所属农业科研机构有62个,中国科学院系统涉农科研院所有20多个,其他涉农部门行业科研机构有10多个,省级农业科研机构有436个,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有565个,还有独立设置的高等农林院校39所,构成了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近年来,尽管在农业基础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以基因组学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农业智能技术,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低碳循环农业技术等方面还存在短板。
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首先要强化顶层设计,最大范围内集聚科研单位的创新资源,共同研发先进科技。对此,山东省农科院以农业科技创新工程为抓手,统筹各级农科资源,实现科技攻关“大协作”。该院与中国农科院等进行合作,实施“品牌农产品”“绿色生产”“智慧农业”3个重大协同创新任务。山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周林告诉记者,这是全国首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山东省财政每年稳定支持6000万元,现已推动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1.8%。
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还要发挥企业优势,系统开展技术协同创新,形成经济可行、效益显著的综合技术解决方案。数据显示,除了众多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我国还有6800余家涉农高新技术企业,其中,40多个企业已建成国家和部重点实验室,88个已成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科院院长唐华俊表示,在原始创新方面,要以中央级农业科研单位和高校为主,以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创新工程等为抓手,发挥在人才、经费、平台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大兵团作战”,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在更多领域全球领跑。在瓶颈技术方面,要以各级农业高校和科技创新型企业为主,特别是在种业、投入品、大型农机装备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领域,鼓励以企业为主,整合高校院所的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研发产得优、卖得好的产品。
实现成果落地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基层技术推广。“科研院所人力物力有限,如何放大科技推广能力?”小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东始终在思考这一问题。在不断探索中,专家们找到了答案:通过“科技小院”、产业技术体系等,建立起“农科专家—基层农技员—新型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农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许多科研人员都记得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院士2016年9月份在顶级学术杂志《自然》发表的论文《“科技小院”让中国农民实现增产增效》,把中国“科技小院”的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龚元石介绍,学校现已在全国建立了121个“科技小院”,覆盖45种作物,示范面积上千万亩,培训农民20多万人次。
除了“科技小院”模式,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等还实施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河南省农科院依托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在正阳县开展花生产业全链条科技创新,在县域内实现了花生品种、栽培模式、产品开发等新技术的全覆盖,推动了花生产业的转型。
唐华俊表示,要切实转变科研评价导向,由“重论文、重奖励”转为“重应用、重贡献”,突出研究创新度、产业关联度和发展贡献度,“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送进农民家”。要调整转变科技创新方向,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链,由单纯强调技术先进性提升,转变到实现技术先进性、经济可行性、农民操作性的统一。
激发科研热情
“以前,科研人员还存在‘吃大锅饭’的想法,创新积极性不高,更面临着人才流失的压力;科研成果权益比例改革后,科研气氛得到明显改善,大家瞄准产业搞科研的干劲儿更足了,如今非但没有科研人员想走,反而还引来了4名海外人才。”谈到种业科研成果权益比例改革带来的变化,中国水稻研究所副所长钱前表示。水稻所是该项改革的4家试点单位之一,该所采取提高课题组成果转化收益留存比例、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提高基础研究人员收入水平等多种具体措施,逐步建设完善新型科研管理体系。
江苏省农科院对科研人员延长考核周期,以3年为一个周期进行个性化目标考核,让科技人员可以潜心研究,避免急功近利。该院院长易中懿说,院里注重高质量成果产出导向,不再追求总量,而是强调代表性成果在实际中的应用、在转化中的收益、在同行中的评价,引导科技成果供给由“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同时“放活”科技人员,鼓励他们到乡村创新创业,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绩效奖励方面给予认可和支持。
去年以来,国家大力支持区域性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按照打造“农业硅谷”的思路,引导地方政府政策倾斜和项目投入,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关键技术集成、优势产业集群。目前,江苏南京、山西太谷、四川成都、广东广州启动建设了农业科创中心。今后还将重点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打造1000个乡村振兴科技引领示范村镇。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说,要创新科技体制机制,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撑行动,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引导鼓励科技人员到村镇做科研创新。鼓励科技人员兼职兼薪、分享股权期权、领办创办企业,充分享受成果权益分配等政策。构建企业出题、专家开方、协同创新、利益共享等机制,变“研学产”为“产学研”,依托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产业技术体系、科创中心、产业园区等平台载体,集中力量攻克科技难题和产业瓶颈。(乔金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