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知识产权>>首页滚动

给科技合作列车装上大“引擎”

——中国与欧洲国家科技创新合作成绩斐然

2018年12月18日08:43 | 来源:科技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给科技合作列车装上大“引擎”

图① 2017年12月6日,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与时任英国科学国务大臣乔·约翰逊正式签署《科技创新合作备忘录》,发布了中英科技创新合作战略。

图② 在法国大力支持下,中国在武汉建设全国首个生物安全防护最高安全等级P4实验室。中科院供图

图③ 2013年4月21日,中德合作的四轮独立驱动燃料电池增程式电电混合高性能电动车——Volare舞亮相第15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

图④ 1991年4月,德国美茵茨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投资建立的一座现代化的文物保护实验室投入使用。图为中德专家共同对文物进行保护处理。

本报记者 张梦然

这里有一辆装上了大功率“引擎”的科技合作列车。

2018年2月,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签订40周年暨第五届中德创新大会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给大会发来的贺信中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席卷全球,科技创新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德科技创新合作开创了大国科技合作的先例,为两国务实合作装上了大功率“引擎”。

这是一个科技合作的“黄金时代”。

同样是今年2月,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来华访问的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时强调,中英双方应顺应时代的潮流,结合两国各自发展阶段的合作需求,赋予中英关系新的时代内涵,共同打造“黄金时代”增强版。这为中英两国科技创新合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

这是一个“敢为人先”的科技合作案例。

今年5月,中法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签署40周年暨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建所130周年纪念大会召开,回望中法40年的科技合作之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杰说,中法合作历来“敢为人先”。

中德

科研合作的“黄金搭档”

1978年10月9日,中德双方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关于科学技术合作协定》,这是1972年两国建交后最早签订的政府间合作协定之一。此后,中德科技合作联委会机制建立,双方保持了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

作为欧盟的成员国之一,德国是欧洲大陆主要的经济与政治体之一,拥有密集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完整的科研体系,在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工业领域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科研创新领域,德国是中国主要的合作伙伴之一,中德科研合作被称为“黄金搭档”。

中德科技创新合作形成了完整的政府间合作框架,科研人员往来密切,构建了广阔的合作平台和灵活的合作机制。为推动两国重点领域的合作,科技部和德方先后共建立了11个合作平台,领域涉及创新战略与政策、青年双创、生命科学、科技评估、电动汽车、半导体、清洁水、未来城市、智能制造、交通轻量化、清洁能源。

见证中国创新驱动发展

中国的科技创新成效世所瞩目,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注入强大活力。而从技术的“引进来”到中国企业的“走出去”,中德科技创新合作见证了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

这其中的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典范,是中德电动车关键总成技术及可持续商业化推广和示范项目。在科技部统领下,由同济大学牵头,集合国内4所主要电动汽车高校科研院所和关键零配件企业的研发实力,通过与德国主要汽车制造商及重点大学科研院所缔结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在电动汽车领域内进行联合开发。通过项目的实施以及深层次的技术合作研究与交流,德方先进的技术为我国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带动了我国电动汽车技术的进步,对我国新能源汽车跨越式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

人文学科方面的佼佼者,是1990年美茵茨罗马-日耳曼中央博物馆投资在陕西省建立的一座现代化的文物保护实验室——这是20世纪中国第一座中外合作建成的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自投入使用以来,已成功修复了法门寺出土的高等级金属器物、纺织品;汉代茂陵丛葬坑出土文物;陕西百子村东汉壁画;秦始皇帝陵K0007号坑青铜水禽;唐李倕墓出土珍贵文物等上千件。卓越的工作得到了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高度评价,被誉为“看得见、摸得着,短平快式的项目”。

这样的例子仅是沧海一粟。40年来,中德科技创新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已经成为国际科技合作的典范。

中英

科技合作迈向“黄金时代”

英国是老牌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科技创新效率居世界前列。

1978年11月,英国与中国签订了两国间的科技合作协议和议定书。1998年9月,双方对原议定书进行了修订,将高技术领域的合作作为今后合作的重点。第5次中英科技合作联委会会议于2008年4月在伦敦举行,并确定中英在今后两年的六个重点科技合作领域为: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干细胞和传统医学现代化;传染病防治;纳米技术;空间技术;创新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1月,英政府公布了《英中合作框架》,这是英国政府首次发表对华战略文件,旨在全面加强与中国的合作。《英中合作框架》前言中指出:“中国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和政治力量,英中两国必须合作以应对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

而2017年12月,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五次会议在伦敦召开之际,在原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与英国约克公爵安德鲁王子见证下,中国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与时任英国科学国务大臣乔·约翰逊于2017年12月6日正式签署了《科技创新合作备忘录》,发布了中英科技创新合作战略。

这是首个中国与其他国家联合制定的双边科技创新合作战略,标志着两国在近40年科技创新合作基础上迈上了新的台阶。

在相互借鉴中渐入佳境

在中英战略伙伴的框架下,中英两国科技合作朝着平等、互利互惠的方向发展。中英近年来执行了许多重大科技合作计划和项目。

这其中备受瞩目的包括:清洁能源合作——英国政府先后出资1350万英镑,在中国开展碳捕获和封存(CCS)合作示范项目,开展氢能和燃料电池方面的合作研发以及清洁化石燃料技术方面的科技合作;中英科学桥计划——英方出资400万英镑,加强中英两国研究机构合作,鼓励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加速研究成果商业化进程;中国明天计划——意在促进中英两国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相互了解,共同合作技术创新。

而在科研机构方面,2009年,英国爱丁堡大学、北京大学和无锡市政府建立“干细胞研究基地”,集结了来自北京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的科研力量,使合作研究实体化。

复旦-丁铎尔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心则是复旦大学与英国东英吉利大学共同建立起的,旨在研究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全球变化、全球气候变化下的食品安全、能源经济、社会影响等重大课题。2010年11月,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期间,对该项目作为中英科技合作的成功案例给予充分肯定。

中法

合作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四十载沧桑巨变,中法科技合作从一艇小桨起步,乘风破浪,逐渐成长为一艘巨轮,挺立潮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杰这样形容。

1978年,邓小平同志和时任法国政府总理雷蒙·巴尔代表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法兰西共和国政府间科技合作框架协议》,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开启了一系列双边重大科技创新合作。

40年来,中法科技合作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成果显著。中法科技合作的战略性和全球性特征日益凸显,从而推动和强化了中法整体关系,乃至中欧关系。

而随着中国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取得重大突破。随着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中法两国的合作也不断提升,已经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格局,合作方式逐步从单向学习向合作研发推进,合作重点也从人员交流转向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中法双方在联合实验室、新发传染病防控、高新区与竞争力集群、电动汽车、信息技术、肠道元基因组、生态环境和国际大科学等多个领域合作成效显著。其中,仅联合实验室至今已发展到30多个,成为中法合作中成果最实、方式最灵活、科研人员关系最密切的典范。

打造长久共赢合作关系

回溯历史,核电曾是西方发达国家垄断的能源技术。但中法在核能领域的合作经过30多年历程,已建立起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30多年前,中法开启核电合作,彼时中国从核电强国法国引进技术和资金,着手建设广东大亚湾核电站。

而30多年后的今天,作为中法能源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台山核电站有望成为全球最早投入商业运营的第三代核电站之一。这一过程中,中法企业从“师徒”关系走向对等的“战略合作”关系。这是彼此之间的长久共赢,更是一个良性循环。

此外,中法在航天领域的合作近年来也令人瞩目。中法双方共同的研发合作重点有两个:一个是2018年10月已经成功发射的中法海洋卫星,一个是将于2021年发射的空间卫星,而这两颗卫星都由中方进行发射。

在共同应对重大新生传染性疾病领域,中法双方的合作也有所深化。2003年中国大面积暴发SARS疫情后,在法方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在湖北武汉开始建设全国首个也是唯一的生物安全防护最高安全等级的P4实验室。

中法科技合作,其实一直都是中法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中外各国科技合作中起到引领作用。40年来,这一脚步未曾停止,这一合作也正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

(责编:龚霏菲、王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