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知识产权>>首页滚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延续城市文脉

2018年11月01日09:45 | 来源:羊城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延续城市文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愿望之间的矛盾。因此,满足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愿望,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世代传承的活的精神财富,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愿望的智慧、经验的典型代表。它始终与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各种实践相伴随,也与人们祖祖辈辈所赖以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相依存。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无论是社区、群体,还是个体,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民群众生命中的一部分,也是他们所处环境中的一部分。它既确证了人民群众的自我存在与认同,又赋予了他们所处环境的生命力。

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和灵魂。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既源自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群众,更源自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相关的古建筑、文物遗迹往往是一个城市的文脉。有独特文脉的城市,才是有生命和灵魂的城市,才是有“乡愁”、有记忆的城市。

现代化和全球化发展,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多种选择,也为城市发展提出了多种可能。一个历史悠久、传统深厚和遗产丰富的城市,如何融入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历史证明,简单粗暴的大拆大建、以新代旧的模式是不恰当的,它会割断城市文脉,使其变为一个没有灵魂的城市。基于此,人们对历史名城和历史街区探索出了一种“微改造”和“活化利用”的发展模式,表现在:一方面,对城市建筑空间进行“微改造”,在保护城市基本肌理和文化风格的基础上,让其具有现代城市的功能,以更好服务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另一方面,对城市建设空间所承载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化利用,让文物“活”起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活、现代创意之中,成为人民群众触手可及的有温度的文化。只有这样,一个城市的传统,才能在当代得以延续。这既为祖祖辈辈生活其中的人民留下家的记忆,又为新来者打开一面理解了解这个城市的窗口,为优秀的城市传统文化走出去搭建了平台。

广州市荔湾区永庆坊的“微改造”和“活化利用”就是上述模式的一个代表。它既改造和活化了有形的历史街区,又活化这个空间所承载的“三雕一彩一绣”“粤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有千年历史积淀的商贸古城及其古街古巷古铺,因微改造、活化利用而更具生命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发表了一系列讲话。他既讲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梳理民族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意义,又谈到了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和方法,还谈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的智慧和启示,习总书记的讲话,对我们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维护城市文脉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个城市,只有把保护自身优秀文化传统与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构建城市文化共同体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现代化、全球化。

广州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领头羊,也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之一。“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为广州市的现代化和全球化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那么,如何抓住机遇,实现习总书记为广东提出的“四个走在全国前列”要求,在全国城市发展中起示范、引领作用,是广州市迫切要回答的问题。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是广州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第一,要坚持“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活化遗产,让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第二,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坚持文化自信,大力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旧城改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让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成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愿望的自觉实践。第三,要把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脉延续、讲好“中国故事”密切结合,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契机,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宋俊华)

(责编:王小艳、王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