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知识产权>>首页滚动

国漫衍生品开发任重道远

2018年08月28日08:23 |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小字号
原标题:国漫衍生品开发任重道远

做工精致的动漫人物手办、印有动漫形象的生活用品……日前在京举行的第七届“动漫北京”展览上,来自中外700余家的动漫、游戏机构带来了上万种动漫衍生品,深受观众喜爱。据了解,动漫衍生品共计拉动现场文化消费逾5000万元;同场进行的版权推介会上,动漫产业界人士也达成合作意向逾1500万元。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扶持,我国动漫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国产动漫在内容创意、制作质量、市场环境以及生产规模上都有很大改观,诞生了如《风语咒》《小门神》《大圣归来》《魁拔》等诸多口碑佳作。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动漫衍生品市场也正在快速发展。观研天下发布的《2018年至2024年中国动漫衍生品行业市场运营现状调查与投资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过去5年,我国动漫衍生品市场产值正在以年均增速超过20%的速度发展;2017年,动漫衍生品市场数值已突破450亿元,约为播映市场的1.5倍。但是,在欧美、日本等动漫产业链已十分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动漫衍生品市场规模往往达到播映市场的8倍至10倍,我国市场与之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衍生开发存在诸多问题

在动漫产业链中,动漫衍生品市场规模较大,同时拥有巨大潜力。然而,目前,我国动漫衍生品产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是产品加工,产业效益排名前5位的均为海外动漫品牌,市场上主流动漫形象及其衍生品中超过80%都来自于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国产动漫衍生品在种类和数量上竞争力有待提高,相关市场的开发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在此次“动漫北京”设置的影漫游版权与衍生品市场发展论坛上,北京重磅动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著名漫画家权迎升表示,近年来,我国在动漫产量规模上已成为产出大国,但是仍然缺乏知名度高、有影响力的原创动漫精品。我国拥有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但这些优秀文化题材都尚未在国产漫画创作中获得充分挖掘,反倒《花木兰》《龙珠》《功夫熊猫》《中华小当家》等由海外团队制作的作品率先被搬上大荧幕。原创力不足同样反映在动漫衍生品的研发上,国产动漫衍生品大多仍处于低水平模仿阶段,形象呆板、缺乏特色、低幼化、粗制滥造居多。

“当下国内比创作一部好作品更难得的是建立一条完整的动漫产业链。”有妖气副总裁谢正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动漫产业链多采取“原创漫画-动画化-衍生品”模式,但是,目前,我国动漫产业仍处于终端销售的原始市场阶段,缺乏动漫品牌的营销、推广与服务,动漫衍生品研发能力也不强,难以形成可持续的盈利能力,导致产业链断档,以致很难在市场上同海外动漫品牌抗衡。

北京观韬中茂律师事务所律师沈佩国告诉记者,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也应是动漫衍生品产业发展的关注重点。动漫产品的主要盈利途径是衍生品授权开发,国内却多有未经正版授权私自复制生产动漫衍生品的现象,极大影响了动漫原创公司利益。动漫公司应加强对原创作品的知识产权维护,树立版权保护意识,在作品推出时即做好著作权登记工作,并在遭遇侵权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多措并举助力市场发展

“中国与日本等动漫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很大的差距,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没有充分开发传统文化资源。”沈佩国曾与成功推出过Hello Kitty、Little Twin Stars等经典动漫形象的日本Sanrio(三丽鸥公司)深度接触过。他告诉记者,日本动漫创作始终秉持“越是民族的文化艺术,就越具有生命力和世界性”,日本漫画家很擅于将佛趣禅理、饮食文化、生活伦理等典型民族文化元素融入进动漫形象设计和内容创作中。我国要想在多元发展的全球动漫界立足,首先需要深入挖掘传统民族文化,将其与新兴文化进行融合再创造,进而才能打造出具有民族特色、不与时代脱轨的动漫作品及其衍生品。

在此次“动漫北京”展会现场,有妖气携旗下《十万个冷笑话》《镇魂街》《雏蜂》等经典作品亮相展台,在把握平台内容优势的同时,有妖气对于头部作品的衍生开发也在不断推进中,不仅与永辉生活、七度空间、三只松鼠等品牌跨次元合作,更携手共享雨伞APP“摩伞”首涉共享生态。在谢正瑛看来,国产动漫衍生品行业应当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通过品牌战略打造动漫品牌形象,以吸引更多投资,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力,进而才能加速动漫衍生品市场的拓展与繁荣。

会展期间,北京动漫游戏产业协会同日本映像产业振兴机构共同签署了《文化内容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今后双方将致力于深化中日动漫游戏行业合作,在资源共享、联合制作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搭建畅通的合作渠道。此外,由北京动漫游戏产业协会牵头运营的“动漫衍生品设计制造专业化服务平台”也正式面向全社会开放,将提供动漫衍生品作品版权资源、衍生产品设计制造服务,通过精准营销、众筹、版权管理等增值服务,凝聚行业资源,进一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推动动漫衍生产品开发生产。(本报记者 李杨芳)

(责编:龚霏菲、王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