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文旅深度融合 传承浪漫乞巧文化

2018年08月23日10:15  来源:人民网-知识产权频道
 
原标题:广州文旅深度融合 传承浪漫乞巧文化

人民网广州8月20日电(章鸣婕)“代代乞巧传芳华”赛巧会、“七夕”大型女子成年及笄礼、赶巧集、乞巧文化摄影展……2018年广东省广州市通过举办乞巧文化节,推广传承传统文化,凝聚人气带动市场,使“文化+旅游”融合效应日益明显。

乞巧节活动丰富 传统文化代代传承

乞巧节又称“七姐诞”、“摆七娘”,心灵手巧的女子此时会使出浑身解数,精心制作手工艺品,争奇斗艳蔚为壮观,因此还被称为“女儿节”,是岭南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在珠江三角洲地有悠久历史。宋代名诗人刘克庄留有诗歌记载了当时乞巧节的热闹场景:“瓜果跽拳祝,喉罗朴卖声, 粤人重巧夕, 灯火到天明。” 乞巧文化节期间,市政府在广州塔、明德堂和正佳广场等地接连举办了一系列乞巧文化主题活动。

“摆七娘”是乞巧节的核心活动之一,是指把准备好的贡品和手工艺品在贡台上摆开,通常在祠堂里举行。摆贡所需的贡品和手工艺品一般需要提前几个月筹办,有的甚至会提前半年就开始构思和制作,足见对该活动的重视。贡品以天然的材料居多,最常见的手工艺品是用彩纸做纸花,以及用芝麻、米、谷粒、豆类、种子等材料粘成各种各样的花朵,还有用皱纸做成的绢花,比如玫瑰、大红花、白兰花、桃花等等。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场景也是贡台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州各区的乞巧贡品制作活动贯穿全年,而且不断地推陈出新,种类、主题和表现手法得到极大拓宽,声光电技术和一些现代元素也出现在乞巧贡台上。

广州传统乞巧贡台

巧姐们用芝麻、米、谷粒、豆类、种子等材料粘成各种各样的花朵

手工制作的花灯 每个仅2、3指宽

以往乞巧节的主要参与者和表演者以中老年妇女居多,乞巧对于她们来说,与爱情无关,而是一种生活爱好和感情依托。近年来,广州市政府对这一民俗文化高度重视,将乞巧节视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持续投入支持,提供创作场所和展示平台,并通过网络媒体宣传乞巧文化,提升了民间操办乞巧节的热情,扩大了乞巧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在这种支持和鼓励下,乞巧节不但吸引了年轻人的注意,而且还演变为覆盖多个社会群体的全民性盛大节日。广州乞巧文化博物馆和珠村小学乞巧传承基地定时对外免费开放,广州横沙小学从2013年开始建立了校园乞巧活动室,邀请著名巧姐罗燕芬担任乞巧文化活动辅导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常年坚持乞巧手工艺品的制作辅导,吸引了各个年级四五十名同学参加。为更好地做好传承活动,该小学还编辑出版了乞巧文化校本教材。在2018广州乞巧文化节“代代乞巧传芳华”赛巧会上,横沙小学的学生作品还获得了两个“最佳传巧奖”和一个““优秀创巧奖”。

横沙小学学生正在认真制作乞巧手工艺品

未婚姑娘们依年龄大小顺序上前作拜 向“七姐天神”祈求美满姻缘

在广州塔举行的“七夕”大型女子成年及笄礼

浪漫七夕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据了解,广州市近年来大力推进“文化+旅游”。 2018年8月13日-18日的广州乞巧文化节,是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文学艺术届联合会、中共天河区委、天河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七夕天河,美丽广州”为主题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此次乞巧文化节通过乞巧活动搭建平台,充分利用广州市的历史文化积累和旅游资源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协调发展。赛巧会、拜七娘、及笄礼等活动的精彩上演,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一场集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盛宴。

(责编:龚霏菲、王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