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知识产权>>首页滚动

陇南好女儿传承乞巧文化

2018年08月17日10:49 | 来源:人民网-知识产权频道
小字号
原标题:陇南好女儿传承乞巧文化

人民网甘肃8月17日电(孟繁丽) “七夕节”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节日,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千古流传的牛郎织女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在2006年和2008年,七夕节、牛郎织女传说相继被列入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后陕西西安、甘肃西和、浙江石塘等七个地区的七夕节风俗和牛郎织女传说也陆续入围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

彰显中华女性传统美德 西和乞巧入选“非遗”名录

甘肃西和乞巧是指在每年农历的六月三十至七月初七,七天八夜里,女子们梳妆打扮,载歌载舞,抒发自己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土地和明天的向往,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这一源于甘肃陇南一带秦人之风的西和乞巧节因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程式保留之完整,被民俗专家们称为中国乞巧民俗的“活化石”。这个传统活动既被称作“乞巧节”,又被称作是“女儿节”。它是集崇拜、诗歌、工艺、美术、技能于一体的活动,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作为一项厚重的文化遗产,集中体现着中华女性传统美德和可贵的人文精神。

当前陇南正处在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七夕民俗以崭新的面貌诠释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西和乞巧习俗,因为具有较为完善的民俗仪程、一大批传承群体和广泛的流布区域,2008年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其价值得到了彰显和推广,重要性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传承乞巧文化 助推精准扶贫

传承乞巧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构建美丽陇南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在陇南西汉水流域活态传承、生生不息的乞巧文化,寄托着陇南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承载着敬畏自然、尊重劳动、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广大中国女性勤劳贤慧、淳朴善良等传统美德,有利于促进男女平等、消除性别歧视,在全社会营造平等发展的良好氛围,更有利于强化文化认同、守望乡土乡愁,构建共同团结奋斗的精神家园,让美丽陇南因文化自信而焕发更加璀璨的光芒。

近年来,在中共陇南市委、陇南市政府“433”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广大妇女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展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巧嫂、巧妹”扎根城市、备受青睐,“妇女电商”创新创业、赢得赞誉,“扶贫车间”自力更生、展示慧巧。据悉,西和县是全国妇联定点扶贫县。自2015年以来,全国妇联在西和落实帮扶资金物资1100余万元,培训基层干部和贫困群众900人次,创建巾帼脱贫示范基地17个,有效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实现了增收。

甘肃省劳动模范、“感动陇南·2014十大新闻人物”  张芹

8月11日,以“传承乞巧文化·助推精准脱贫”为主题的第十届陇南乞巧女儿节展现的陇南好女儿的感人事迹,体现了乞巧文化与时俱进,陇南女子学习互联网新科技,时代在变化中,巧娘娘的精神从未改变,陇南一代代的女子奋发向上努力学习,拉动陇南经济增长,带动乡亲致富,为全面脱贫贡献力量。

第十届陇南乞巧女儿节开幕式现场

(责编:龚霏菲、王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