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知识产权>>首页滚动

北京日报:品质即品牌,何必傍“国”字

2018年08月17日09:52 | 来源:北京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品质即品牌,何必傍“国”字

提起“国酒”,想必很多人脑中第一个闪现的就是茅台。但实际上,二者之间从未被画等号,今后也再无可能。日前,茅台正式宣布,放弃“国酒茅台”商标注册申请,撤销此前对商评委和当初提出商标异议的31家白酒企业的诉讼申请,并向国家商标评审委员会致歉。

听闻这一结果,不少白酒企业长长舒了一口气。因为茅台自2001年开始,先后9次申请“国酒”商标,却接连被拒。直到今年5月,依旧不服气的茅台一纸诉状向法院提起诉讼。如今茅台突然放下对“国酒”的执念,并表示对“不予注册”的决定充分尊重、乐于接受,此中转变不可谓不大。

其实茅台拿“国酒”自我标榜的不合理之处显而易见。从情理上说,“国字头”分量不轻,在没有任何授权确认的情况下,企业不能往自己头上戴光环;从规定上说,《广告法》禁止广告中使用“国家级”等用语。面对茅台长达17年的执拗申请,国家商评委等部门一以贯之地说“不”,这种鲜明态度值得点赞。原则就该牢不可破,法律就是不容徇曲。

茅台回心转意,堪称明智。但我们不妨借此契机,好好审视一下当前企业营销中的误区。就拿白酒来说,动了这方面心眼儿的又何止茅台一家。动辄就是“某某指定”“某某专供”,传递的潜台词跟“国字头”一样,都是蹭公权力为自家企业背书,从而塑造一种与众不同、背景颇深的品牌形象。且不说这种思路不算光彩,即便单纯从市场公平的角度来看,也理应受到棒喝。冠以“国”“专”之类文字,意味着唯一和排他。试想,一旦开了这个口子,那同领域的其他企业还怎么活?这股风气一旦弥散开来,是不是 “国烟”“国茶”都要接踵而至了?

同仁堂有副著名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简单两句话,道出了经商的核心秘密,那就是品质取胜。沧海桑田,今天固然是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但品质依旧是企业立足市场、赢得尊重的大前提。而营销的手段和方式,更能显现一家企业的理念和品位。这个意义上,茅台的这次撤诉应当成为一个教案,提醒企业该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自处,更提醒相关部门要坚决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夏天)

(责编:龚霏菲、王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