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知识产权>>首页滚动

两颗北斗卫星“一箭双星”发射

2018年07月30日08:48 | 来源:北京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两颗北斗卫星“一箭双星”发射

7月29日9时4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33、34颗北斗导航卫星。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西昌7月29日电 29日9时4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33、34颗北斗导航卫星。

这是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的第四次发射。两颗卫星均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9、10颗组网卫星。

据介绍,卫星经过3个多小时的飞行,经轨控和相位捕获后,进入工作轨道。后续将进行集成测试与试验评估,并与此前发射的8颗北斗三号卫星进行组网运行。

根据计划,今年年底前将建成由18颗北斗三号卫星组成的基本系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服务。从这次发射开始,北斗卫星组网发射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密度期。

这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

三大看点

“批产”北斗:向基本系统建设迈进

随着北斗三号“老九和老十”成功入轨,如何“更好、更快、更强”地完成北斗三号卫星的研制生产任务,成为摆在“北斗大本营”之一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航天五院)研制团队面前的首要课题。

北斗三号卫星总指挥迟军介绍,以此次发射的北斗三号第九颗、第十颗卫星为例,航天五院首次在北斗三号卫星测试中采用远程测试的方法,前后方实时联动,极大地发挥了后方判读专家的保障作用。

2018年3月30日,8颗北斗三号卫星在空间“棋盘”上就位,完成了北斗三号最简系统的部署,通过扎实的在轨试验对几大系统进行了全面“演练”。这一目标实现后,刚刚成功发射的双星便开始向基本系统建设迈进。

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王平介绍:“北斗三号卫星是由三个轨道面30颗卫星组成的,具体包括三颗同步静止轨道卫星、三颗同步倾斜轨道卫星和24颗中圆轨道卫星。为了建设北斗星网,兑现全球导航的承诺,后续的组网任务将更加紧迫,北斗三号将以更高速的节奏布网。”

身穿“AR”:智能新技术助力卫星装配

在总装厂房里,卫星旁边总是站着一个“奇怪”的人。他头戴一个神秘装备,不时喃喃自语,“拍照、录像、停止”,活生生一个“未来战士”。

其实他只是一名普通的总装检验人员,正全神贯注开展卫星总装测试过程检验记录工作。他头戴的神秘装备是航天五院科研人员最新研制的数字化智能总装检验装备,这项装备实现了智能穿戴装备、AR(增强现实)技术与各航天器型号平台检验过程的完美结合,在北斗三号卫星中成功应用。

自2017年起,在项目团队共同努力下,航天五院攻克了一系列智能装备与检验作业集成相关关键技术,开发了基于各型号平台的数字化总装检验系统。

一些一线科研人员告诉记者,智能系统在解放作业人员双手的同时,还形成了检验作业培训、作业引导、结构化数据采集、多媒体记录、检验数据包自动生成等功能,不仅提高了检验作业的规范性,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对提高航天器型号数据包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造“中国星”:30颗星有效载荷全国产

30颗北斗卫星、有效载荷全部实现国产化,并且只用2到3年的时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果说要实现一两颗卫星有效载荷的国产化,按照传统的研制方法还能解决,但是30颗卫星数量巨大且种类各异,就必须寻求更高效的办法。”航天五院西安分院北斗三号卫星副总设计师张立新说。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航天五院西安分院在原子钟、行波管放大器、固态放大器、微波开关、大功率隔离器等5大类19项国产化部件方面推进研制,并以“全国大联合”的方式,抓总组建了由20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组成的研制队伍,最终实现了有效载荷部件全部国产化。(据新华社电)

(责编:王小艳、王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