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知识产权

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燃冰试采作业平台成功应用

孙迪
2017年05月31日08:21 |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小字号
原标题: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燃冰试采作业平台成功应用

  或许许多年以后,当人们乘坐着清洁能源的交通工具在城市中风驰电掣时,会回想起2017年5月18日那天,蕴含巨大能量的“冰”,在南海神狐海域点燃熊熊火焰的动人场景。从5月10日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最大海上钻探平台“蓝鲸一号”开始试采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沉睡海底不知多少年代的“冰”,穿透厚达200米的泥质粉砂地层,变为源源不断的天然气被输送到1200米以上的海平面上,在“蓝鲸一号”的喷火装置上奏响一曲长达187小时稳定不断的“冰与火之歌”。这是我国首次、也是全球首次对资源量占比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储层可燃冰成功实现试采。连续187个小时的稳定产气,让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这是中国人民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标志性成就,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的贺电中如是说。

  从跟跑到领跑

  可燃冰是天然气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水合物,主要分布在陆地永久冻土带和沿海大陆架300米至3000米水深的深水区。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后可释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是资源量丰富的高效清洁能源,是未来全球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1999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首次在西沙海槽海域发现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地球物理标志,由此揭开了我国海域水合物调查的序幕。

  “十一五”期间,科技部“863”计划设立了“海域可燃冰勘探开发关键技术”重大项目,投入8000多万元资金,针对可燃冰资源勘探所面临的关键技术,并着眼于未来对这一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组织联合攻关。2011年,经过近十年的攻关,我国初步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燃冰高精度地震、原位及流体地球化学等关键探测技术体系。

  “试采成功打破了我国在能源勘查开发领域长期跟跑的局面,取得了理论、技术、工程和装备的完全自主创新,实现了在这一领域由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说。

  “在系统总结本次试采经验、优化试采技术工艺的基础上,我们还将开展更多种类型可燃冰试采,建立适合我国资源特点的开发利用技术体系,同时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进一步提高可燃冰勘探开发和深海科技创新能力。”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技术研发,巩固领跑优势。

  从钻研到布局

  目前,全球可燃冰研发活跃的国家主要有中国、美国和日本等,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专利检索系统以可燃冰为关键词的检索中发现,与其他国家专利申请在可燃冰的开采、利用等各个领域均有分布不同,我国集中科研院所、高校、石油公司等优势力量,重点在可燃冰开采特别是水下开采技术、可燃冰制备、可燃冰开采实验模拟等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为此次试采作了充分的技术储备。

  试采现场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谢文卫向媒体介绍,这次试用的钻井平台“蓝鲸一号”是我国自主制造的“大国重器”,也是世界最大、钻井深度最深的双井架半潜式钻井平台,可适用于全球任何深海作业。通过自主研发,我国相关领域的深水工艺及设备研发能力走在了世界前列,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具应运而生。以完井防砂工艺为例,研究团队创新提出了储层改造增产、可燃冰二次生成预防、防砂排砂等关键技术,远超现有石油工业的防砂极限。还可为未来能源的开发研究提供精准的科学数据。

  此外,为实现环境友好型开采,我国围绕可燃冰开采发展了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然气水合物环境评价技术,形成了完善的开发体系,为可燃冰顺利走向商业化开采、进入“科学积累”新阶段打下了良好的知识产权基础。在不远的未来,以“一片冰心”造就光明与温暖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以自主知识产权掀开人类能源史的新篇章,中国未来可期。(记者 孙迪 通讯员 陈佶)

(责编:贺迎春、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