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知识产权

清华大学:创新体制机制 促进专利转化

2016年09月18日08:23 |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小字号

连续多年中国专利申请数量年均超过2000件,专利授权数量年均超过1600件;2015年在美专利授权量位列全球高校第三,获中国专利奖总数在国内高校位居首位;2016年上半年科技成果处置交易额接近1亿元,涉及几百项知识产权成果……一连串亮眼的数据,显示出清华大学近年来专利工作的不凡成绩。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高校,清华大学在人才队伍、学科结构、科研投入等方面都有着深厚的积淀和独特的优势,这为其产生大量的专利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在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科研成果转化难的大背景下,清华大学在专利转化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那么,清华大学在促进专利转移转化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哪些模式和经验值得我国高校参考和借鉴?近日,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走进清华大学,进行了实地探访。

改革体制 构建转移体系

由于具有悠久的历史,清华大学在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开放的技术转移体系。从纵向看,清华大学科研院设有科技开发部、海外部等,都涉及成果转化工作。从横向看,清华大学与许多地方政府合作创立了多家地方研究院和派出研究院,很多研究院通过推动技术二次开发、孵化企业等方式进行成果转化。这一体系在促进清华大学专利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政策的出台,拥有上万件专利的清华大学开始探索体制改革,以进一步促进专利转化。

在这一背景下,2015年10月,清华大学成立了成果与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下称OTL),学习和借鉴国外知名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的运行模式,探索如何更好地实现专利价值。清华大学成果与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主任王燕向本报记者介绍,OTL是学校知识产权管理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职能包括科技奖励、专利管理、技术转移和政策法务4个方面。学校知识产权管理领导小组由学校主管科研、产业和校地合作的校领导,以及技转院、资产处、科研院等多部门领导组成,统一领导学校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工作。

不仅如此,2014年,清华大学还成立了技术转移研究院,建立了战略性风险投资基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牵头国际技术转移相关工作。2015年10月成立的校地合作办公室,负责协调清华大学地方研究院和派出研究院工作。此外,清华控股成立的华控技术转移公司也在积极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OTL与科研院、校地合作办公室、地方院、派出院、技术转移研究院以及清华控股等机构,构建起了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工作体系。如果把清华大学的技术转移转化体系比作一个太阳系,那清华大学就是太阳,地方院、派出院等部门一方面围绕清华大学的发展目标,推动学校整体成果转化工作,另一方面围绕所在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开展创新服务工作,既有‘公转’也有‘自转’。”王燕表示。

创新机制 促进成果转化

2015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打破了多年来束缚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给予高校充分的成果自主处置权,同进也更重视发明人的利益,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面临难得的机遇。以此为契机,2015年12月,清华大学出台了《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评估、处置与利益分配办法(试行)》(下称《办法》),明确了成果转化的决策机制问题,完善了奖励机制,明晰了成果处置流程,有助于促进专利转化。

“《办法》首先确定了决策机制,知识产权管理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工作。800万元以下的成果处置由知识产权管理领导小组会议审定,800万元以上的成果处置经知识产权管理领导小组审议后,提交校务会议审定。”王燕表示。

不仅如此,《办法》还明确了奖励机制,将70%成果许可、转让的收入或者投资入股所获得的股权,直接奖励给成果完成人或者为成果作出突出贡献的人,15%归属学校,15%归属院系。王燕告诉本报记者,在该分配框架下,清华大学鼓励各院系根据各自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分配政策,例如有些院系强调有组织的科研工作,在成果转化收益的分配比例中,院系获得的收益比例会有一定提升,用于回馈曾对科研成果作出突出贡献的老师和面向未来发展谋篇布局。

另外,《办法》进一步明晰了清华大学科技成果处置流程,包括成果登记、推广、商务谈判、校内审批、交易公示、合同签订、收益奖励等10个步骤,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我们正在完善关于干部持股、教师兼职等相关政策。”王燕表示。

探索模式 积极服务社会

在进行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清华大学在成果转移转化模式方面也在积极探索。

“目前,清华大学不仅有专利许可、转让、作价投资等模式,还越来越多地出现既有许可又有投资等混合模式。此外,在知识产权作价投资之后,清华大学还对合作研发产生的新的知识产权再进行许可,这有助于高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共赢的合作关系,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清华大学的学科建设和科研能力提升也是一种反哺。”王燕介绍。

尽管运营模式多样,但获得经济回报并非清华大学知识产权运营的唯一目标。“我们的首要使命是提高清华大学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声誉,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和服务,通过获取合理回报实现对创新各方的正向激励,架起高校成果与企业连接的桥梁。”王燕如是说。

在王燕看来,随着我国各种科技成果转化利好政策的出台,以前专利转化面临的困难正在逐步破解,未来几年,我国专利存量的红利将不断释放。当前要做的是“三端”能力的提升,即高校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技术转移机构和队伍专业化服务能力的提升,以及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的提升。“‘三端’能力的不断提升和相互协调配合,将会显著提高我国专利转化的效率和成功率。”王燕表示。(吴艳)

(责编:杨阳(实习生)、赵竹青)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