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知识产权

创新霞光照亮梦想天空

2016年09月14日08:37 |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小字号

7月的北京骄阳似火。来自美国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以及国内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的精英学子们不惧炎热,回到母校北京一零一中学为学弟学妹们讲述科技创新对他们学习工作生涯的重要助力。一零一中学的同学们也纷纷以出色的科技创新成果,向学长学姐们展示新一代一零一人的创新风采。

“这是一个相互交流的机会,这是一个分享经验的平台,我们从世界各地汇集于此,仰望星空,畅游这属于每一位一零一科技人的天地!”在2016年“创新的霞光”科技交流会上,从一零一毕业的与会学子深有感触。他们还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曾经在中学时代参与过一零一中学生命科学探究兴趣小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学生做到全面发展需要增强兴趣爱好,做到学以致用,善于通过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希望通过此次的校友回校送经传宝,帮助同学们明确人生的目标,并对同学们的生活、学习给予启迪。”小组科技项目带教老师马丽霞表示。

“每到春天,很多城市都会出现大量杨柳絮,给人们的出行造成了极大困扰。我设计的收集装置可以通过离子发生器通电后产生负氧离子从而吸附杨柳絮,让城市的春天更加宜人。”易轩,一零一中学高中部的学生,他在台上介绍着自己的科技项目,并且用制作的装置进行了现场小规模实验,效果明显。易轩告诉记者,这已经是他进入一零一中学生命科学探究兴趣小组后接触的第2个项目了,前一个项目已经提交专利申请,参与学校的兴趣小组后,让他的学习及课余生活充实不少,了解到很多书本上所接触不到的知识。

步入大学校园的李桐也因为这次活动特意回到母校,他向记者讲述了和一零一中学生命科学探究兴趣小组的不解之缘。“我初中时在兴趣小组参与的项目是‘便携式飘尘采样器的制作与应用’,当时PM2.5的概念还没有普及,我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听完科普报告后了解到这一大气问题后便开始了研究,希望在低投入情况下,制作出有效的采样装置。”李桐对当年的制作过程依旧记忆犹新,“为了对空气中的飘尘进行采样,当时,在夏天最热的时候马老师带着我连续在室外进行四五天采样,这一份对于科技创新的执着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在我之后的学习及学生工作中一直影响着我。”

从1989年开始,马丽霞便带领学生在一零一中学开启了科技创造探索之旅。多年来,马老师带领学生在工程、动植物、微生物、环境等领域开展了项目研究,除了获得创新大赛、小小科学家等高级别奖项外,很多学生还将自己的创新成果提交了专利申请。

“我十分热爱自己现在的工作。我把工作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我觉得这种状态很好。”如今已经在汽车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赵伟斯在中学时代也曾是一位科技风云人物,通过参加生命科学探究兴趣小组,他研究的“蜘蛛丝的人工收集及其蛛丝抗菌材料的研制”项目一举获得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赵伟斯告诉记者,他从高中到研究生阶段一直都在寻找可以为之付出一生的事业,而激励他不断尝试、勇于挑战的信念很大程度来源于参加科技小组时所培养的迎难而上的意志力。

“每个孩子能力的培养都是从兴趣到发现,从发现到解决,最后取得成果。所以,源于自身兴趣的科技活动不但有益于他们的成长,更可以帮助他们拓宽思路,将多方面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从而作用于他们今后的工作及生活。”马丽霞表示。科技创新没有止境,创新教育也没有终点,年逾古稀的师者可以与年轻人一道穿越创新路上的荆棘,创新梦想刚刚萌芽的学子也可以借助老师的肩膀攀登科学的高峰。

采访感言:

一零一中学开展创新教育50余年来,一届届优秀的创新人才在世界科技创新里程中踏出了自己的脚印,岁月的刻刀却似乎没有在马丽霞老师的脸上留下痕迹,仿佛时光始终驻留在半个世纪前,依然书写着一代代一零一人始终坚守的科技创新精神。年复一年,从一零一学子手中绽放的发明创造日新月异,而以马丽霞老师为纽带流传的创新精神永恒绵亘,代代相传。(孙迪 吴珂)

(责编:杨阳(实习生)、赵竹青)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