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知识产权

张冬梅:三十年练就“非遗”传承人

2016年04月15日09:24 | 来源:工人日报
小字号

采访伊始,刚进制药车间的门,就自顾一路小跑儿到更衣柜前,麻利儿换好衣服和鞋。看到记者似乎有些跟不上,她不好意思地说:“我进车间小跑儿惯了……”

采访结束,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句话就是:“做的都是本职工作,平凡的人干着平凡的事儿……”

她叫张冬梅,是2015年的全国劳动模范、同仁堂安宫牛黄丸“非遗”项目传承人。她30年如一日,身体力行“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医药古训。

全能操作的学徒

小小一颗中药丸,如果你以为它仅是药材好,那就错了,它包含了数道工序:研配、合坨、制丸、内包、蘸蜡、打戳、外包……张冬梅说,别看有的工序简单,但每一道都有其独特的“门道”。

1982年,是同仁堂可以让员工子女“接班”的最后一年。这一年,17岁的张冬梅高中毕业,本想考大学的她意外地接了母亲的班,进入同仁堂,而这一干就是30多年。

刚进厂,张冬梅从学徒做起。实习“轮岗”的大半年期间,制剂、研配、合坨、制丸,她对厂里各车间的工序都有了全面的了解。

也巧,张冬梅实习期间,正赶上制剂车间“搓安牛”,她说,那会儿都是纯手工,“搓‘安牛’其实跟包饺子一样,我搓了一个月的‘大条’,按重量分份儿,再把一份揉面团,打成条,把条放在‘搓板’上压出丸。”

“轮岗”结束,张冬梅被分配到包装车间,裹金、包玻璃纸、扣皮、蘸蜡、打戳、外包……“制剂、包装,前后干了10余年,基本上手艺都学到手了。”

10余年的苦练,就这样被张冬梅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追问下来,才知道手艺的习得,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首先是“勤”。刚进包装车间时,张冬梅负责给药丸裹金后,包上一层透明的玻璃纸,再“扣皮儿”,即放入圆球形的塑料壳里。

开始时,她并不熟练,但她有着“越难干、我越得练”的执拗,经常下班回家,自己剪一张纸、拿个圆球,练包玻璃纸。而“扣皮儿”扣得不快时,她就回家找个药,掰开,反复练扣。

熟能生巧,但技术的关键是“钻”,而且要用心去钻。

张冬梅举例,制药丸时,搓好的药条要通过一道道碾,滚压成药丸,而在碾滚和药条上刷油看似简单,却非常考验技术,既要符合重量的标准,又要符合“圆光亮”的标准。

“药来了,什么品种都有,每种药的粘性、药性都不一样,刷法也不一样。”说到这儿,张冬梅的语气重了些,“必须靠自己用心去琢磨,再反复试刷的手法。”她告诉记者,很多工艺要求精密,只能徒手操作,一不留神,手就会被碾滚压到指甲“发紫”。

干活不惜力的“小芝麻官”

用心人,终不负。2005年前后,同仁堂亦庄分厂成立,干活踏实、技术全面的张冬梅被任命为“安牛班”班长。

有着150年历史的安宫牛黄丸,是传统药物中最负盛名的急症用药,也是同仁堂的“镇店名药”。说起“安牛”,很多人并不陌生,用它救命的新闻屡见报端。

2004年冬,香港著名主持人刘海若遭遇车祸,被国外医院诊断为“脑死亡”的她,经北京某医院治疗后奇迹般苏醒,这其中就有安宫牛黄丸的功劳;2005年,杭州3岁男孩彭彭被歹徒劫持后,脑部意外受伤,也是安宫牛黄丸拯救了孩子垂危的生命……

上任后的张冬梅,觉得肩上的担子更沉重了。在她看来,做的是制药救人,丝毫不敢有半点马虎。有时碰到力气活儿,需要扛“药粉面子”时,张冬梅比很多男同事干得还起劲儿,一袋25公斤,一天60袋,“不是扛就是抱”。任务重时,有了她“带头大姐”的示范效应,组员也都无话可说。

不仅如此,同仁堂内部每年都有推选“先进个人”、“劳动模范”的机会,但张冬梅从来没抢过,都是把机会让给组员。在她看来,没有组员们干活,就没有团队的成绩。而这也是她从没拿过先进,却直接在2010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的原因。

为保证“安牛”质量,张冬梅还在班组里推出了班级抽查、组内巡查和个人自查的“三级检查”办法,只要发现问题,每个人都可以行使“质检员”的职责。

生产着同仁堂的拳头产品,“安牛班”每年有、月月有特别着急的活儿。但一碰到这种“硬仗”,张冬梅都特别兴奋。而这种兴奋,是建立在她在管理上尊重组员,与组员之间互助协作的基础上。

她记得,有一年元旦,公司临时让她带着组员去集团北分厂研细料,她不得不把大家从假期中凑齐,很多组员开玩笑道:“冬梅,我们都是看着你的面子呀!”话虽这么说,但平日的融洽,让组员们干起活来,还能给她当“军师”:“冬梅,咱这么着干;冬梅,咱那么着干……”

“安牛班”中不乏老师傅,提到张冬梅,大家的反应常常是:“跟她在一起干活,心里特别轻松。”

希望徒弟们干到退休的师傅

是金子总会发光。2015年4月29日,是张冬梅50岁生日,而这一天她刚刚获得“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她总觉得这个“礼物”太沉了,因为自己做的都是“该干的”分内之事。

退休后的张冬梅一刻也没有闲着,她被“返聘”为同仁堂集团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专家。

2015年11月17日,同仁堂正式成立“张冬梅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首席技师工作室”暨“张冬梅劳模创新工作室”。至此,张冬梅又多了一个正式身份——“师傅”。

拜师会上,张冬梅向6名徒弟坦言,自己不怕反复教,但希望他们都能坚持在岗位上“干到退休”。

如今,安宫牛黄丸的传统制作技艺,已获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能把“手工搓丸”传统手工加工技法更好地传承下去,张冬梅将自己积累多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

“有的搓一条大小不一,而有的一板下来全合格,这就是技术。”张冬梅告诉记者,最关键的就是这个“手劲儿”,“那得千锤百炼,要向老师傅请教,更要靠自己‘琢磨’。”

据了解,“张冬梅劳模创新工作室”每3年开一期班,每半个月上一次课,包括中药制剂的理论课以及生产线上的实操课。

“药是给病患吃的,一定要做良心药、放心药。”带徒弟时,张冬梅更是全程“跟踪”,进制药车间时,要两次更衣、换鞋,要洗手消毒,生产的过程中,每2个小时要出来一次用酒精擦拭手。这些细节她都不放过,“带他们都跟带自己孩子一样,从洗手就开始盯着。”

有时候,徒弟怕麻烦,抱怨:“师傅您不嫌烦啊?”张冬梅就耐心地指导:“你们什么时候做到自觉,师傅才算做到位。”

在她看来,这些事儿看似小,但却最重要,“质量没有管好,生产再多药也没用。”(编辑:梁艳超)

(责编:魏艳、马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