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知识产权

"版权印"打通网络授权快捷途径 让"正版"流通起来

2016年01月22日08:49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版权印官方网站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 供图

“版权、版权……”这两年围绕版权发生的各种争论、纠纷真的是令人应接不暇。各行各业只要能和版权沾边的没有不上心的,因为不重视也不行,一不留神没把好关被人发现权属不清,不仅会被推到风口浪尖上,被权利人声讨,严重的还要吃官司。例如,某热播电视剧还没播,版权纠纷就已经闹得沸沸扬扬,你告完我,我再告你,一时间引得全民热议。现在,随着微信公众号的兴起,公号之间对于原创内容未经授权擅自转载的现象频繁发生,因此引发的侵权纠纷也是越来越多。

现状:

缺乏获得授权合理途径

不过,对于此类事件,大家的反应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以前是一边倒地支持原创方,声讨侵权方;现在却有相当一部分人开始同情侵权者,认为他们有时候的侵权也实属无奈。因为原创作者通常并没有为转载者提供获取正版授权的快捷途径,眼睁睁看着想用的内容却用不了让人为难,故侵权者的行为也有情可原。于是,在一部分人的同情和支持下,侵权者的腰杆也开始硬了起来,甚至主动向原创的一方叫板,这更加激起了原创者的愤怒。两方剑拔弩张,大有势不两立的趋势。

对这一现状,《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1月15日采访了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版权云事业部副总经理岳峰,他告诉记者,如果站在整个媒体行业或文化产业的角度来看,原创者和转载者都是媒体,他们之间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的矛盾,无非是转载的时候能打声招呼、拿到授权,互相尊重一下而已,更何况原创和转载之间也没有那么明确的界限,很多原创媒体也会转载,转载媒体也有原创,自己人何苦为难自己人?可见,问题的核心还是在“招呼怎么打?授权怎么拿?”上。客观上来说,之前还真是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打电话、发邮件、私信、QQ是大家最常用的方法,但会出现经常联系不到人、联系到了人却没人拍板、拍板了又留不下有效的授权证据等问题。结果就是,天天在呼吁版权保护,维权官司也是经常闹上法庭,但侵权事件却还在不断发生。

解决:

内容和授权链接同时发布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已经成为摆在众多版权从业者面前的共同课题。近期,一款名为“版权印”的产品开始渐渐引起大家的注意,似乎为解决互联网版权问题带来了一线曙光。

据了解,该产品是由东方雍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推出的,是一款专门用于帮助各类媒体进行版权快速授权交易的互联网产品。岳峰就是专门负责“版权印”运营工作的,他向记者介绍,与大家常见的视频、图书、音乐版权交易平台模式不同,“版权印”并没有采用淘宝式的集中化交易模式,而是另辟蹊径地采用了一种称之为“弥散式”交易的模式,将授权交易的入口植入到媒体自己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内容发布平台上。媒体只要在发布内容的同时将携带“版权印”的授权链接一起发布,就立即获得了一套完整的在线授权功能。其他媒体可以通过这个授权链接及时获得内容的转载授权,而无需再费时、费力地与原创媒体联系。

岳峰告诉记者,“版权印”使用起来非常简单便捷,只要直接登录“版权印”官方网站,注册就可以使用,不收取任何费用,对媒体也没有什么特殊要求。“零成本”就可以实现规范转载、获得版权收益的愿望,实在是一件令媒体难以抗拒的好事。

据了解,“版权印”上线3个多月以来,注册使用的各类媒体机构和个人已达1600多个,甚至一些国有大型媒体机构也纷纷来电咨询详细的使用方法。

目的:

让正版内容真正流通起来

事实上,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和版权意识的提高,大部分媒体都在寻求版权资源价值变现的方法。“版权印”恰好适应了媒体的这种需求,为媒体提供了简单、快捷的版权保护和授权交易的功能。

据岳峰介绍,为了消解原创媒体与侵权媒体之间的对抗情绪,“版权印”平台在互联网上监测到侵权内容后,并不是立即采用法律的手段帮助原创媒体进行维权,而是向侵权媒体发出“和解交易”邀约,侵权媒体只要通过“和解交易”获得原创媒体的正版授权,就不再追究其法律责任。“事实证明,一味采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并不能减少侵权事件的发生,反而会极大地增加社会成本。只有打通原创媒体到转载媒体之间的正向授权通道,降低授权和获权的复杂度和成本,让正版内容真正流通起来,才能有效维护媒体行业的整体利益,进而提高互联网的正版力,挤压盗版空间。”岳峰表示。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些原创能力不强,以内容转载为主的媒体,对“版权印”的期待更加强烈。他们非常希望“版权印”能够尽快在全媒体行业推广开来,这样他们以后在转载其他媒体的内容时就可以通过“版权印”获得一份合法的授权,而无需再顶着侵权的压力,甚至是冒着被起诉的风险复制粘贴了。(记者 邹韧)

(责编:马丽、赵竹青)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