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马一德做客人民网知识产权频道。
人民网北京1月28日电 (记者 罗丹)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大批外资引入,合资公司成立,我国本土民族品牌受到巨大冲击。由于中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意识不强,中国当年丢掉了很多民族品牌。“中国迈向专利强国,需要科技创新,真正与知识产权的国际化接轨。”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马一德在做客人民网知识产权频道时表示。
科技的载体是知识产权,而知识产权的核心是专利技术。专利技术如何商业化运作,如何变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马一德表示,在这方面中国过去走了很多弯路。
三十年前,国家在引进外资上只注重外资的数量,成立合资公司,但忽略了知识产权。马一德说:“外资公司进入中国,第一是要到中国来扩大市场,以营利为目的挣更多的钱。但是他们也要消灭竞争对手,即打击我们的很多民族品牌。”据资料显示,建国初期,中国有1万6千多家老字号企业,到现在只剩下2千家左右。也就是说,在60年的时间里面,老字号企业消失了1万4千多家,每年要消失230多家。马一德表示,“牡丹电视、中华牙膏,这些曾经红极一时的民族品牌有的衰败,有的注入外资成了洋品牌,失去了他们当年的辉煌。三十年前我们对知识产权的理解不那么深刻,保护意识不强,对知识产权的运用更是远远不到位。回过头来看,丢掉了很多民族品牌,今天要捡起来很难,让消费者再认可也很难。”
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的春天”以后,国家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意识逐渐加强,并明确科学技术是国家和民族综合国力的体现。“中关村自主示范区的建立,成为了中国科研的桥头堡,是中国高科技的品牌。中关村崭露头角号称中国硅谷,也成了国人的希望。”马一德说,“中国准备加入WTO的谈判过程当中清楚的意识到了知识产权问题的复杂性、严重性,从那时候开始,中国开始重视知识产权,真正让知识产权跟国际接轨。这个历史性的转变是很了不起的。”
科技如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就不叫科技。科技最大的动力和活力就是要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改善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中国这么大一个民族,到今天为止仍然没有一个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大企业或者龙头企业,比如苹果、三星,我们现在还没有这样一个公司。”马一德说。“所以在中国,科技创新逐渐成为了更加紧迫的时代召唤。加强培育知识产权文化,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商业,在国际国内环境下加强知识产权方面的研究,这样,我们的国家、我们这个民族,才能成为成为先进的民族,或者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