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知识产权>>首页滚动

我国研究与开发支出达1.76万亿

2018年02月12日09:54 |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小字号
原标题:我国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支出达到1.76万亿元

2017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支出达到1.76万亿元,同比增长17.3%,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15%,超过欧盟15国平均2.1%的水平。这是近日举行的2018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在近年来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研发支出的增长显得尤其重要。

“对于知识产权工作而言,创造是源头、保护是核心、运用是目的,这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创新主体出于市场或生产等应用的目的进行技术创新,以专利对创新成果依法进行保护,再通过专利运用赢得效益,从‘源’到‘流’,都离不开研发支出的重要支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曹新明向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表示。

  破解企业创新瓶颈

“‘复兴号’高铁车厢的自主研制是个急活,市场急需,有了研发支出的支持,我们很快就拿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使用这些专利产品投入批量生产,一节车厢就能为我们增加60万元的收入。”在株洲时代金属制造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看来,专利是保护技术创新成果的利器,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而研发经费就是技术创新的保障。“没有研发经费就难以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专利,更谈不上培育高价值专利。”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中车)知识产权部门负责人王乾表示,近年来,中国中车实施专利战略,强化专利创造、保护、运用,大力培育高价值发明专利,为此也不断增加研发支出。 2017年,中国中车研发支出近百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2%。如今,中国中车拥有国内外专利2万余件,发明专利占比从前些年的不到40%提高到70%,在轨道交通领域的有效发明专利数位居世界第一。着眼市场需求进行研发,着眼全球专利布局进行依法保护,着力强化专利运用提升经济效益,形成了良性循环。中国中车已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蒙古、泰国、波兰、立陶宛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发和相关专利布局。2017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在京沪高铁线路上正式启用,成为新时代中国高铁的一张亮丽名片。

时至今日,研发支出不仅为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提供了广阔空间,也成为企业创新发展中的关键要素。

“专利的研发来自市场的需求,又反过来反哺市场,为企业赢得效益,因此,研发经费的保障不可或缺。”海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海信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海信集团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达5%以上,近10年研发支出累计超过15亿元,已拥有国内外专利近2万件。通过专利运用,海信集团近来推出了多款全新产品,让高端电视产品全面进入4K高清时代,国际市场竞争力大为提升。

“提升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支出是基础和先决条件,也有利于提升专利质量和运用水平。”曹新明认为。

  形成强劲发展动力

引导全社会加大对研发的支出,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也是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国研发经费支出持续增长,与位列首位的美国的差距正逐步缩小。但从研发支出占GDP比例看,我国与以色列(4.25%)、韩国(4.23%)、日本(3.49%)等创新型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因此,不断追赶成为当务之急。

自2012年我国研发支出首次突破1万亿元以来,我国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作为衡量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样实现持续增长。随着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一批高质量、高价值发明专利不断涌现,“一种小体积低功耗永磁偏置外转子径向磁轴承”“半刚性基层路面病害检测与高聚物注浆维修方法”“一种近距离通信方法及系统”等发明专利不仅获得中国专利金奖,而且在应用中体现了突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仅2017年12月颁发的25项中国专利金奖相关产品或工程项目,从实施之日起到2016年底,新增销售额939亿元,新增利润96亿元,新增出口244亿元,效益显著。 如今,伴随着高价值发明专利的运用,其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愈加凸显。近年来,在这些专利支撑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C919大飞机、“中国天眼”、国产航母、“复兴号”高铁等一大批代表中国创新的“名片”不断面世,书写了中国创新新篇章,标注了中国创新的新高度。 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提高至2.5%。“这不仅是为中国创新增添的强劲动力,而且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保障。在全球新的创新竞争格局面前,只有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实力,才能在世界新一轮竞争中勇立潮头。”曹新明认为。(赵建国)

(责编:王小艳、王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