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

夯實科技自立自強的基礎(創新談)

文  武
2021年01月18日08:5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科技自立自強要解決從無到有、從大到強的問題,專注源頭創新的基礎研究,能為科技自立自強打下堅實的基礎

  

  筆者最近在安徽合肥採訪時發現,當地涌現出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世界最緊湊型超導回旋質子加速器等一批重大基礎性、原創性成果,大科學裝置釋放的原始創新動力源源不斷,科學和技術溢出效益巨大。大科學裝置專為基礎研究服務,發揮著原始創新“策源地”的作用。長期以來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為合肥這座城市帶來了厚積薄發的奔跑后勁。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抓緊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重點布局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這一要求,強調了基礎研究的重要性。抓基礎研究,須及早落子,盡快布局。

  科技自立自強要解決從無到有、從大到強的問題,專注源頭創新的基礎研究,能為科技自立自強打下堅實的基礎。利用量子科學原理,科學家發明出由76個光子構建而成的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取得世界級突破,意味著獲得了量子計算領域發展的“優先權”﹔被稱作“人造小太陽”的大科學裝置——全超導托卡馬克10多年來性能不斷提升,使得我國核聚變堆的基礎研究走入世界前列,成為全球大科學項目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的中堅力量……這些重大成果都是科技自立自強的典范。讓科技立起來、強起來,就要投入更多資源,不斷培植基礎科研的厚度。

  當前,基礎科學“先手棋”效應越發增強,在科技競爭中的地位越來越凸顯。隨著科學研究范式發生深刻變革,學科進一步交叉融合,基礎科學的一些成果在持續產生人類新知識的同時,轉化為應用型科技、解決實際問題的周期越來越短。對生命結構和過程的認識可以應用到創新藥的研制﹔對物質結構和功能的了解,很可能就制造出一種新材料﹔5G的研發建立在數學理論的靈感之上﹔衛星定位系統的定位精度與相對論的修正密不可分……基礎科學研究的“無用之用”角色正不斷拓展。

  加強基礎研究,為科技自立自強打樁筑底,需要雙管齊下。既要發揮好重要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國家隊”作用,也要激發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的主動性,搶佔攻關核心技術的制高點,形成競爭優勢的“護城河”。比如,目前全球多個大型科技公司的內部實驗室正在抓緊研發量子計算機,為下一代信息技術和產業的突破贏取話語權和主動權。無論是勇闖“無人區”的前瞻性基礎研究,還是通過在重大應用研究中探索科學規律,基礎研究都可以充分發揮多種創新主體和聯合體的作用,形成強大攻關合力,實現重大突破。

  和應用創新不同,基礎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更像跑一場“科學馬拉鬆”。隻要認准基礎研究的重大效用,把握目標,夯實能力,就能使之真正成為科技創新之源、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引擎,從而為科技自立自強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8日 19 版)
(責編:林露、劉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