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

科技賦能 創意涌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傅才武
2021年01月15日08:4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片自左至右依次為數字敦煌展覽、文化節目《國家寶藏》現場、虛擬歌手演唱會。
  制圖:蔡華偉

  核心閱讀

  互聯網和數字技術大規模應用於文化領域,增強了文化藝術的表現力和影響力。公共文化資源數字化轉換、網絡技術大范圍應用,為文化生產與文藝創作注入現代元素

  文化的表現力、傳播力、感染力,取決於文化的價值內核,也取決於文化的存在形態和表現形式。先進科技通過對文化形態和形式的“升維”,賦予文化以強大魅力,顯著增強文化軟實力

  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將推動中華文化元素和標識融入內容創作、創意設計、城鄉規劃建設等,成為在新技術條件下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舉措

  

  科學技術發展不斷孕育新的媒介、催生新的手段,推動文化藝術形式變革和業態更迭,通過塑造人類的知識體系、思維方式,促進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繁榮發展。在信息技術變革持續深化的今天,探索科技與文化融合規律,掌握文化創造創新主動權,尤為重要。

  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推動社會文明進步

  科技的階梯形演進,創造了中華文化豐富多彩的形態。從農耕時代、工業時代到信息時代,伴隨從身體表演技術(傳統戲曲等)、印刷技術、電子技術到數字信息技術的演進,演藝、印刷出版、廣播電影電視和互聯網等各種各樣的文化形態陸續出現。印刷機、留聲機、攝像機、電視信號發射台和電腦、互聯網等技術發明,使書籍、繪畫、唱片、電影、電視和動漫、網絡游戲等藝術形式散布於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當前,社會信息化支撐著文化藝術的創造、傳播和接受,建構著人類社會新的文化生活方式。

  互聯網和數字技術大規模應用於文化領域,增強了文化藝術的表現力和影響力。公共文化資源數字化轉換、網絡技術大范圍應用,為文化生產與文藝創作注入現代元素。以“創意+科技”為特征的動漫、游戲等為文化提供了新的表現形式與傳播渠道。移動互聯網和雲計算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大大增強了既有文化形態,如演藝、出版、休閑娛樂、文博等的表現力和覆蓋面。數字影像、精准推送、數字三維虛擬展示等技術在文化產品和文化場景中的應用,極大增強文化體驗效果,增強了文化行業的活力。

  優秀傳統文化借助新的技術平台、手段融入當代生活,文化血脈得以延續。社會越發展,人們越敬惜民族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傳統。近年來,我國開展150處大遺址保護工程,設立2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探索建立數字虛擬展覽平台,在不破壞文化遺產原真性的前提下,為社會提供沉浸式展覽、文旅產品創意設計等服務。困擾文化遺產領域的“保護與開發”的矛盾,借助數字技術手段得到了有效解決。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日常生活的“數字鴻溝”得以彌合,在數字世界獲得延續和再創造空間,為其發揮長久影響打下基礎。文化遺產保護方式的創新,正是新技術進入文化領域並與文化發展需求密切結合的結果。

  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促進了社會文明進步。人類科技創新勃發的歷史,一直伴隨著文化的引領。近現代全球科技進步,與社會文化領域的創造創新密不可分。科學技術為文化發展提供物質和工具支持,文化為科技發展提供社會氛圍。進入信息化社會以來,文化與科技互通互融對社會文明發展的推動作用越來越顯著。

  發揮文化科技對文化傳承創新的驅動作用

  近些年,數字信息技術的突破性發展,帶給文化傳承創新以重要機遇。在漫長的農業社會中,文化藝術形式總體特征穩定。工業社會催生廣播電影電視等新的藝術媒介,聲光電技術令文化藝術面貌一新。今天,具有平台通用功能和深度學習、自我進化功能的數字技術進入文化領域,改變了傳統文化藝術形式的發展軌道。目前,人工智能技術業已進入人類情感這一最后“自留地”,出現了AI主播、機器寫詩、機器書法繪畫等“情感計算”。相比於漫長的人類文化演進史,這一質變過程可能會在較短時間內完成,極大壓縮文化形態演進的時間,文化傳承創新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局勢。這就要求我們主動作為,大力提升文化科技融合創新對文化發展的支撐作用。

  加強文化領域關鍵技術、共性技術的研發應用,為文化和價值觀表達提供新的有力手段。文化的表現力、傳播力、感染力,取決於文化的價值內核,也取決於文化的存在形態和表現形式。先進科技通過對文化形態和形式的“升維”,賦予文化以強大魅力,顯著增強文化軟實力。當今信息化時代,科技對於文化傳承創新的作用日益凸顯。要形成具有強大號召力的文化內容,必須發展先進文化科技,在裝備、軟件、技術標准和數字化傳播渠道等方面加大研發力度,全面提升演藝、出版、印刷、影視、會展、休閑娛樂等文化產品創作能力和表現力、傳播力、感染力,為增強文化軟實力提供堅實基礎。

  規劃好、建設好數字文化資源庫,進一步推動文化資源共用共享。數字和網絡技術是實現文化均衡發展和普惠普及的重要手段,數字文化資源共享對於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產業發展具有基礎性作用。2020年,《關於做好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工作的通知》下發,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旨在打通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暢通文化生產和文化消費、融通文化和科技、貫通文化門類和業態,面向全社會開放。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將推動中華文化元素和標識融入內容創作、創意設計、城鄉規劃建設等,成為在新技術條件下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舉措。

  用好文化大數據,提升文化藝術創作生產效能。大數據是各領域實現發展的重要資源。在文化藝術加速數字化的過程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實現文化生產、傳播、接受等全鏈條的大數據採集。通過大數據挖掘分析,可以實現文化服務、文化產品有效評估評價,為改進文化產品、文化服務提供重要參考。大數據之外,還要在5G、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支持下,不斷推出新產品、新模式、新服務,推動文化生產供給側改革,增加優質文化產品供給。

  進一步強化文化科技創新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業是把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的有效途徑。要以數字信息技術貫通整個產業鏈,培育新興數字文化業態,培育一批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的文化企業。聚焦文化演藝、影視動漫、新聞出版、文化旅游、網絡文藝、創意設計等文化產業領域,有針對性地開發文化產品創意、生產、傳播、運營、展示、消費等各個環節的關鍵技術和集成應用技術,助推中華文化通過產業方式和市場渠道走向世界。

  放眼當今世界,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正在重構世界文化版圖。從移動互聯網的廣泛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強勢進入,到文旅雲平台的搭建,再到VR、AR等虛擬展示技術的探索,高科技新浪潮幾乎影響到所有文化行業。我們要把握好社會信息化機遇,借助高新技術力量,讓中華優秀文化不斷突出特色、強化優勢,實現文化傳承創新,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作者為武漢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5日 20 版)
(責編:林露、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