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知識產權

90后年輕人突破設計瓶頸,拉近木葉盞與市場的距離

自從與非遺相遇,心心念念都是創新

本報記者  朱  虹
2021年01月06日08:3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第一次遇見木葉盞,屠金歌被震撼了。釉色瑩黑,胎質堅致,天然的樹葉非畫非印,經過高溫灼燒,不僅沒有灰飛煙滅,反而完整無缺地進入釉中,妙不可言。

  那是2016年,她還在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旅游管理專業讀碩士研究生。一個90后大學生,就這樣與千年非遺結緣。

  木葉盞是中國古代名窯吉州窯獨創的一種傳統制瓷種類,已有1200多年歷史。如今,這一吉州窯瓷器燒制技術已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也是在這一年,屠金歌和好友於慧慧專程到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的古吉州窯遺址,她們想了解更多木葉盞的故事。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們遇見80后匠人文丘。聊起木葉盞,話匣子就關不上了。她們發現,木葉盞產量質量不穩定,銷售渠道稀少,宋朝時就一盞難得的木葉盞,如今發展前景不佳。這麼美的作品、這麼精巧的技藝,應該被更多人看到。屠金歌萌生了幫木葉盞突圍的願望。

  非遺與人們的“距離感”,主要還是因為產品設計脫離市場。“我們想先突破設計瓶頸,再通過電商銷售。”於慧慧說。

  兩人就這麼干了起來。文丘擅長釉色研制,她們就鼓勵他研發新品種,一起甄選顏料,最終設計出一款冰藍木葉盞,顏料由天然青金石研磨而成,安全環保,永不褪色。為了更好推廣,她們還給產品寫文案,並專門學習了拍攝技術。驚喜的是,這款不太一樣的木葉盞在電商平台發布一周就賣出20萬隻,超過文丘過去銷售3年的收入,也吸引了更多匠人合作。

  創新,沒有止境。千百年來,木葉盞一直都以桑葉燒制為主。屠金歌和於慧慧發現當地還有一種菩提葉盞,頗有意境。但是,木葉盞燒成率本就不高,菩提葉片厚,燒制難度更大,而且當地不產菩提葉,匠人們很有顧慮。

  但屠金歌堅持了下來。她們四處尋找菩提葉進行燒制,經過觀察,最終發現福建漳州的菩提葉最為合適。燒制過程中遇到了技術難題,她們就聯系母校南開大學的專家幫忙。歷經數月,爐門開啟,菩提葉盞燒制成功,指尖觸摸,還能感受到葉梗細微的紋理。

  “盞內木葉莖脈清晰,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為了讓產品走得更遠,屠金歌選擇了直播。“有時直播間沒什麼人,也要熱情滿滿地對著鏡頭反復講,因為我們堅信木葉盞的魅力。”屠金歌記得,曾有個顧客在直播間問了很多問題,后來買了100多盞。

  造型美觀的木葉盞承載著燦爛的廬陵文化和茶道藝術。“我們帶領當地匠人和產品走出山村,參加古陶瓷非遺高峰論壇等活動,就是想把吉州窯的品牌做大做響。”於慧慧說。在母校南開大學建校100周年之際,他們設計了一款使用南開大學的銀杏葉燒制的木葉盞,開啟了木葉盞的定制化市場。

  3年來,她們組織直播800余場,銷量超過350萬元,與18位非遺傳承人合作,讓木葉盞從原來的一種葉子、一個色彩的單一產品,擴展到現在有8種葉子、16種色彩、27種器型、上千個款式。自從與非遺相遇,屠金歌和伙伴們心心念念都是創新。

  2019年畢業后,屠金歌和於慧慧選擇繼續從事非遺事業。去年,她們在第六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中獲得銀獎。“非遺的市場很大,未來有無限可能。”屠金歌說。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06日 12 版)
(責編:林露、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