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工作助手,也是生活幫手——
這樣的人工智能更有愛
核心閱讀
近年來,人工智能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醫療助手”幫助醫生進行遠程會診,“智能耳朵”為聽障人士帶來溝通便利,“電子管家”實時關懷獨居老人……在醫療、教育、康養等領域,人工智能提供的細致服務,讓科技更有“溫度”。
它是臨床醫生的“助手”,分析研判數據,提供初步診斷﹔它是聽障人士的“耳朵”,把聲音變成文字,方便溝通交流﹔它是獨居老人的“管家”,守護老人安全……
它是誰?它就是AI(人工智能)。
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其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不僅帶來了更多便利,也提供了更加貼心溫暖的服務。
醫院裡,臨床醫師有了“AI助手”
“對我來說,AI是可信賴的助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放射科醫生陳熾華這樣評價人工智能。“有了AI技術的協助,我一個上午就可以完成對20多個患者的影像診斷,相當於之前一整天的診斷量,診療效率明顯提高。”
“AI助手”是如何輔助醫生工作的呢?
前不久,中日友好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代華平和“AI助手”合作,完成了一次遠程會診。
代華平在北京的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患者老李則遠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老李因發熱、咳嗽、咳痰伴呼吸困難入院治療,醫院將他的胸部CT檢查影像數據上傳至遠程診療中心平台。平台內預置的肺部疾病AI輔助診斷系統檢測出老李胸腔部位異常征象,並對肺部炎症、肺結節影等可疑病灶進行了定位、定量、定性分析。在“AI助手”的幫助下,代華平結合相關臨床症狀和當地醫生的診斷結果,為老李確定了治療方案。
為臨床專家會診時提供必要的影像參考依據和專業的量化數據分析,是這位“AI助手”的工作任務。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AI輔助診斷系統提高了有關病變的檢出敏感性,能自動形成分析數據,幫助臨床醫師快速做出臨床判斷。
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放射科主任嚴福華眼裡,“AI助手”有著明顯的優勢:“放射科醫生每天要閱讀並分析大量的影像,人會因為疲勞導致效率降低,AI則不會,它甚至可以比人眼更加快速地找到影像中可疑病變,幫助做出初步診斷。”
中國醫藥物資協會發布的《2019醫藥人工智能發展狀況報告》顯示,AI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提高醫療數據的處理效率,降低醫療成本。
手機上,聽障人士“讀”懂聲音
“現在,我能‘聽見’聲音了,多虧了手機上的AI‘耳朵’!”美術編輯徐聰說。他所說的“耳朵”,是一款智能語音識別軟件,可以將聲音實時轉化為文字,成為聽力障礙人士溝通交流的好幫手。
徐聰一歲半時失去聽力,從特殊教育學校畢業后,從事美術編輯工作。幾十年來,他早已習慣了一個人安靜地坐在工位上低頭畫圖,偶爾通過紙條與同事交流。
變化從2017年開始。一個偶然的機會,徐聰在手機上安裝了智能語音識別軟件,“第一次使用,我就愛上了這個軟件,它帶我走出了閉塞的世界。”徐聰說。
以前,由於聽不見聲音,徐聰看見身邊人交談歡笑會感到困惑、緊張。現在,他可以隨時在手機、平板電腦上看見同事們的交談內容。如果有同事講了笑話,徐聰看到文字后,嘴角也會上揚。“作為聽障人士,我們最大的願望就是接收到聲音信息,和身邊人順暢交流。”徐聰說。
安裝智能語音識別軟件后,徐聰做了他一直以來最想干的事情——參加兒子的家長會。“身為父母,我很想面對面和老師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讓孩子感受到爸爸的愛和關心。”家長會當天,徐聰的眼睛一直緊緊地盯著手機屏幕,閱讀實時轉化出來的文字信息。當老師講到重要事項時,徐聰就把屏幕上的文字作上標記。
家長會結束,看著爸爸的筆記,徐聰的兒子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
這些年,像徐聰一樣,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改善日常生活的殘障人士還有很多。視力障礙人士可以通過語音輕鬆控制電器開關,不必慢慢地摸索﹔認知障礙人士可以利用機器算法將冗長的文檔分為簡潔明了的短句﹔肢體殘疾人士可以裝上仿生智能假肢,自由活動……“AI技術為殘障人士享受生活、擁抱世界打開了一扇窗,希望更多適合我們的科技產品被開發出來。”徐聰對未來充滿期待。
社區裡,獨居老人有了“電子管家”
“家裡有‘電子管家’,一個人住也安心!”回想起前不久的經歷,獨自居住在安徽省銅陵市幸福社區的王覺芬老人有感而發。
那天,70多歲的王覺芬正在家打掃房間,網格員尹辰杰突然來訪。尹辰杰看上去有些著急,顧不得打招呼,拉著王覺芬前前后后仔細打量。“王奶奶,您沒什麼事情吧?”小尹問。
“我能有啥事兒?”王覺芬覺得莫名其妙。
原來,就在剛剛,尹辰杰收到了社區“電子管家”發來的一條短信:王覺芬已經24小時沒有出門。
王奶奶平時每天會出門買買菜、跳跳廣場舞。這次因為前一天菜買多了,當天就在家沒有出門。發現是虛驚一場,尹辰杰長舒了一口氣。
盡管有這樣的誤判,但“電子管家”的預警起到了提示作用,為獨居老人的家裝上了一道“安全閥”。
2019年底,幸福社區為包括王覺芬在內的10名獨居老人安裝了智能電子貓眼,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預警老人長久不出門或久出未歸的情況,並實時通知社區工作人員,如同為老人配備了一名“電子管家”,呵護獨居老人的安全。
“我們社區老人很多,目前老齡化率約30%,像王覺芬這樣的獨居老人有300多戶。”幸福社區黨委委員、服務中心副主任陶玲說,“如何為他們提供更有效的服務,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
“目前,利用好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為獨居老人提供更好幫助還在試點當中,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銅陵市數據資源局規劃科科長鐘堅說。
除了智能化方向的改進,還有其他的問題需要考慮。鐘堅說:“下一步,我們考慮將相關電子設備作為物業增值服務或者引入社會資本進行安裝,希望通過社會救助等渠道,進一步擴大應用范圍。”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05日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